我叫李荳芽,之前是室內設計師,兒子蜜蜂出生後,我決定辭去工作當全職媽媽。蜜蜂現在兩歲八個月了,算一算,我們參加共學也有一年一個月。
最近有次我們去原民廣場共學,我前一天跟蜜蜂說:「我們好久沒有買貝果了!明天我們一早就直接出門吧!坐捷運去買貝果,然後去共學。」蜜蜂很興奮的做出拿貝果吃的樣子說:「嗯!蜜蜂要粗strawberry bagel。」
第二天早上照慣例他眼睛睜開就吵「要去外面吃餅乾、媽媽做早餐」,我提醒他昨晚的約定,他竟然還記得,並願意配合出門前的準備、主動爬上推車沒有說要自己走,沒拖太久我們順利出了門,連下了小巴要換捷運,都沒有照慣例的討要去超商買飲料跟香蕉。但其實我猜想,以他很規律的個性,應該很餓了⋯
出了圓山捷運站,我推著推車,母子倆一邊歡唱的朝好丘方向殺去!
「帶他出來走走哦!天氣這麼好的確很適合帶孩子曬曬太陽哦!」有個路人阿嬤走近我們搭訕。
「喔⋯嗯,對啊。」我有點防備,照我原本的速度繼續前進,也沒正眼看她。
「啊妳自己帶嗎?」
「嗯。」
「小孩多大啦?」
「兩歲八個月。」
反正路人搭話經常都是這幾句,我反射性的搭腔,心想聊不下去她就走了。
「弟弟還妹妹啊?」她繼續問。
「弟弟。」
「我以為是妹妹耶!頭髮這麼長,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認錯吧?!」阿嬤有點誇張的說,蜜蜂在推車裡有點反應的看了阿嬤一眼。
我摸摸蜜蜂的頭,轉頭看著阿嬤說:「嗯,很多人只看頭髮長度就以為是女生,不過不特別看髮型的話倒是很少被認錯。」
阿嬤像是沒有覺得我的話語有種攻擊性,繼續問說怎麼不幫他剪頭髮呢?口氣是好奇沒有質問的感覺。
我突然覺得可以說幾句話沒關係,稍微緩下腳步,回覆她:「他很明確表示過很多次:他不想剪頭髮。我覺得他擁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剪不剪頭髮也不是多重要的事,所以就先這樣吧!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會認真的堅持一些事情:比方說不想洗澡啦!不想剪指甲啦!其實只要不具危險性,讓他們決定幾次,想探索、想嘗試的心情被照顧到了,那些堅持也突然不見,但小孩的信任度跟安全感差很多喔!他會知道自己的情緒被看見跟接納的!」
阿嬤聽完說:「這跟我們以前帶小孩的方式差很多耶!妳不擔心他太自由嗎?」
我反問她:「擔心太自由?妳是指沒有規矩嗎?」
「嘿啊!」
「我不擔心耶!規矩是人訂的,規矩會依不同時間空間有所差異,我們從小被要求要有規矩,所以我們面對小孩會很直覺的也希望有規矩可依循。但妳不覺得這樣想的同時,我們自己已經被框架住了嗎?我們如果不思考,還會繼續侷限孩子⋯」
阿嬤感覺很有興趣,又問我:「那妳希望他長成什麼樣子?」
我說:「我不確定人生的路上自己可以陪他多久,我也不可能給他全世界。對我而言,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最大的資產了!」
阿嬤點點頭說,你說的蠻有道理的。
這時我們已經停在店門口了,蜜蜂一直指著旁邊的某個方向轉頭對著我喊:「Cow! Cow!」
我想他大概看到什麼海報圖案,也很想拉回我的注意力吧!
結果阿嬤喝止蜜蜂說:「怎麼可以這樣說話?想要媽媽理你也不能打斷大人說話啊!」
我蹲下來問蜜蜂:「媽媽聊太久了是嗎?我們就是要來買早餐的,你一直等到現在一定很餓吧?」
蜜蜂說:「嗯!買貝果、蜜蜂要吃。」
阿嬤才有點難為情的跟蜜蜂說:「歹勢!是我拉著媽媽聊天講太久了。」但接著還是問我帶蜜蜂做什麼活動?我說共學啊!然後解釋共學團理念跟簡述活動方式。
阿嬤說:「妳不讓他唸幼稚園嗎?」
我說:「學齡前兒童最重要的事就是盡情探索,我帶他共學也學習觀察孩子,會發現往往大人只看到行為表面,沒想過行為背後的原因。像他看起來是打斷大人說話,但其實是因為他很餓了,而且他已經配合我ㄧ早上了。」很機車的我,還順帶偷偷噹了路人阿嬤一下。
阿嬤沒有生氣,反而說:「其實我是因為快要當外婆了,我要幫我女兒帶小孩,因為我過去也是從事教學工作,心想現在好多新的想法觀念,看到人家帶小小孩,忍不住好奇想多聽聽別人經驗分享。」
聽到阿嬤訴說她即將育孫的又期待又擔心的心情,再一回想我剛才還偷偷噹她,這下換我覺得抱歉了!
蜜蜂這時耐不住餓,一直朝著阿嬤說:「阿嬤拜拜~」
阿嬤也說:「謝謝妳跟我聊天,拜拜!」
我趕快補她一個真心的笑容說:「很高興認識妳,拜拜!」
事後我一直在想,面對路人或親朋好友跟我談育兒議題時,我的武裝會不會太重呀?最近的一次共學,我又有類似的經驗,這次是跟計程車司機閒聊,我發現我的互動方法有些轉變。
那天共學前一直出不了門,蜜蜂一下說要玩玩具,一下說不要換布布、不要穿衣服⋯拖著拖著,等能出門時也接近中午了。我索性偷懶叫了計程車,就不必擔心小孩穿太少、或媽媽太阿雜會爆炸了。
上了計程車,跟司機講好目的地,我抱著蜜蜂、繫上安全帶,蜜蜂開始歡唱了起來,音量不小。我閃過念頭,想半開玩笑的跟司機預告說「我兒子可能會唱整路喔請多包涵!」,但隨即又覺得這樣做怪怪的,好像在貼兒子標籤,或是給兩方製造暗示。所以我什麼也沒說。
已經開了兩三個路口了,蜜蜂越唱越嗨,音量大不說,他還採non-stop,一口氣串連唱法⋯我幫他鼓鼓掌,說:「你唱的好好聽喔!那你會唱小聲的嗎?因為車子裡面小小的,太大聲的話我跟司機阿伯頭會痛痛。」
蜜蜂「嗯」了一聲,稍微休息了一下,之後有小聲一點點⋯
又過了一會兒,司機先生突然說:「我覺得妳帶孩子的方式不錯耶!」我一開始沒聽懂還「蛤?」了一下,他解釋是因為剛剛我跟蜜蜂的互動,他說:「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媽媽大聲喝止『小聲一點!』,好一點的會說『你可以等一下再唱嗎?』,我還是頭一次聽到『你唱的好好聽喔!』這樣先誇獎小孩的作法,感覺是不錯的方法喔!我下次要來分享一下!」
當下我心想:「其實誇獎本身也是一種行為控制,司機先生贊同的原因應該是覺得這方法有效吧?!」
不過我回應他:「這階段的孩子有個特性,當聽到否定的字詞,特別是『不要』,他會更控制不住的去做你想阻止的事情⋯不說小孩,我請你現在不要像藍色大象,你會想到什麼?藍色大象吧!?」
看到後照鏡裡司機先生像看了一個小魔術把戲一樣驚訝,我忍不住想跟他多聊一點,哈哈。
司機先生說:「我覺得『你可以等一下再唱嗎?』算是很客氣的說法了,可是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哇喔,司機先生好好聊哦,我願意多說一點,於是我接著說:「這樣說沒有照顧到他想唱歌的心情吧?他可能因為很開心、可能想讓大人聽聽他很會唱歌,可是大人好像沒接收到,就被打斷了。」
司機先生想了一下,問:「妳是接觸了什麼嗎?我是指,我們一般就照著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如果沒有接收到不同的資訊,怎麼會知道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帶孩子呢?」
我直覺回答「共學團啊!」然後想快速傳達共學團理念,但又覺得這樣很可能對話就中斷了,於是認真的想自己為何會接觸共學團。
可是我還是忍不住發表落落長的感言:「我覺得過去權威式的教養可能導致我們往兩個剛好相反的方向,一個是不加思索複製傳承上一代的方式,但另一個很可能是,我因著自己的經歷、覺察自己有些特質來自權威教養,比方說,對自己沒有自信,或許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太多的否定、很少得到肯定。有了這個覺察,我們就會想改變,捫心自問:如果人生從來,會不會希望被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呢?而孩子就是個全新的開始,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複製貼上,可以多思考一點,孩子被愛夠,才有能力去愛自己去愛人。」
也不知道司機先生是認真消化中、還是我落落長了一大段,他點點頭,我們的對話也就結束了。
不久我們到達共學現場了,下車時蜜蜂還開心地跟阿伯拜拜。我那時候心中的OS是,司機先生啊,你有沒有注意到,其實在我們聊天時,我兒蜜蜂還是持續他的non-stop唱法,而且是一整路喔!呵呵。
跟路人阿嬤、計程車司機的互動經驗,讓我有了些體悟,如果我希望整個社會能更加親子友善,那麼我要練習多釋放出與人對談的空間,多瞭解才有改變的契機,所有的改變都是從每個當下一點一滴累積起的,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