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討論同志婚姻的起點是什麼?

文、圖:Xiangru Lin(台北共學平日一團成員)



關於同性婚姻修法,最近成了台灣社會的輿論熱點。十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一,支持跟反對同志婚姻的團體都要上街頭,一方說「用愛守護立院」,另一方則說,「為下一代陳情」。

關於這個議題,我有位朋友說他現在只有兩種選擇,要麻跟潮流發些無腦slogan,不然就是認真寫,然後被忽略或被罵翻。

我關注同志婚姻議題好一陣子了,多數論點都看過,也討論過,我的立場也已堅定,本來這次沒有想潦落去討論,但看到朋友這麼說,不如就來寫些感想吧。

〈婚姻賦予的保障與綁定,為什麼同性戀不能享有?〉

其實,「以愛之名」作為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由,是有問題的。

因為,「愛」並非結婚的充分必要條件啊!相愛的人要結婚是基本人權這句話雖然很響亮,但其實需要細緻地論證,不然父母跟子女相愛、近親之間相愛為什麼不能結婚(或是為什麼你覺得應該要開放讓他們也可以結婚)?

在現行法律制度下,婚姻建構了非血緣的親屬關係,並保障其一定的賦稅優惠、遺產繼承權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因身分而產生的醫療同意權、還可以代理配偶去銀行辦信用卡之類的。這些把兩個人「綁定」在一起的社會制度(或說社會認可),正是同性伴侶最想要的。

上述這些保障跟綁定,為何只能異性戀獨享?因為同性戀不自然?不能生育?

〈反對理由1:少子化會更嚴重〉

反對同志婚姻的一個理由是說,若開放同志結婚,會讓少子化更嚴峻。我對這說法很不滿,先不說神父修女也不能結婚生子那還要鼓勵聖召,若以少子化為由反對同性婚姻,那對各種可能造成少子化的事都該一併反對吧。

但是,討論勞動權益、薪資、休假時(沒時間陪小孩成長),討論房價、社會住宅時(沒有可負擔的居住空間),好像也沒看到這些團體出來聲援啊。

〈反對理由2:不知道怎麼教小孩?  〉

不知道怎麼教小孩,是反對同志婚姻的另一個理由。若開放同志婚姻會讓小孩覺得太複雜。嗯,我真誠的建議是,你就如實告訴孩子這世界就是這麼豐富寬廣,有好人有壞人、有人愛男人有人愛女人、有人癡情有人花心、有人覺得自己的性別跟生理不相符.......等等等,說給孩子聽,帶著孩子去認識去了解,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其實很大很大。

如果遇到不知道怎麼解釋時,就回他:「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也不知道耶,或許我們下次可以問問看。」

〈反對理由3:擔心自己的小孩變成同性戀〉

若開放同志婚姻,擔心自己的小孩會變成同性戀。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反對理由。當有人持這項反對理由時,不就代表自己對同性戀有偏見了嗎?不然為什麼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是同性戀?如果有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尊重同性戀,然後又擔心自己的小孩變成同性戀,這樣是「尊重」嗎?

我不知道性向是不是天生的。我只知道我高中時跟一個學妹很好,一直做好多禮物送她、找理由去她班上找她、把她寫的信貼起來、還把她傳的簡訊抄在小筆記本。我跟我先生談戀愛時,都沒那麼細緻呢。重點是,我一直不覺得我「喜歡」她,直到大四某一天突然想到,才發現,我那時超迷戀她的耶!

我現在回想,那就叫做「異性戀霸權」啊!然後回頭問高中同學,她一副老神在在的神情,然後說,「拜託,我當時都看在眼裡,還有那個誰和那個誰都知道啊,就你自己不知道。

在真實世界,情慾會流動,性向會流動或並存。在異性戀霸權的社會中,如果你的孩子還發現自己喜歡同性,哇,那真是不簡單!good job!你擔心孩子是因為追求新潮標新立異而嘗試同性戀情,噢,那也是一種嘗試!good try

其實你可以思考的是:為什麼孩子嘗試同性戀情,你會「擔心」?是因為你擔心孩子在這個社會會過得比較辛苦?那麼讓我們一起改變這個社會、減少歧視吧!還是因為你根本就恐同?

或許,講這麼多也沒用

〈恐同,是反對的理由,也可以是討論的起點。〉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人類在做道德判斷時,常是「先選邊站再找理由」,先決定答案(立場)再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選擇,而答案(立場)決定往往是非理性的,是直覺、是情緒,是根基於過往生活經驗而來,例如教育、宗教等等,甚至是基於演化而形成的。

我認為,與其一直想駁倒對方論點,不如停下來思考一下,你真相信你所持的那些(有時候我看來互相矛盾沒有邏輯的)論點嗎?還是你之所以提出這些是因為,你恐同?

前陣子,公視節目【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聰在他的個人臉書上寫道:

就像我總向所有人坦承,我其實是很恐同的,那跟我的成長背景與教育環境有關。我應該是最常討論同志議題的電視主持人。但每次面對同志來賓或朋友,表面上都裝成泰然自若,但內心深處總是會浮出莫名的恐懼與不明確的負面情緒。 儘管理智一再告訴我,那樣的情緒是荒謬錯誤的。但感覺是真實的,無論怎麼逃避,那樣的感覺都不會消失。 因為工作與朋友關係,我必須經常面對自己的矛盾,因此必須一次次正視自己的情緒,背後的來源以及釐清情緒的真正樣貌。於是,恐懼的濃度也就越來越淡,儘管尚未消失。 太快的在反對者頭上,貼上「歧視」、「保守」、「迷信」...等標籤,對推動同志人權恐怕會有副作用。誤解與恐懼,必須經過一次次的自我釐清正視,才可能消除化解,否則只會在內心不斷深化糾結。

陳信聰的這段自白,讓我非常敬佩。說真的,別再扯些五四三,打稻草人真的令人生厭。

我寧願你直接說,「我反對,因為我覺得同性戀很噁心」,那我們或許可以試著撥開層層噁心、厭惡、恐懼等等濃稠的情緒,去找出背後的來源以及釐清情緒真正的樣貌。

那樣,我們至少可以真正進行有效的討論,或知道討論的極限。

【延伸閱讀】



2016/11/22,薛安琪,〈家庭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