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種同志婚姻平權的倡議文宣,【阿爸的心內話】這則影片讓我印象最深刻,尤其是最後一大家子全家福合照,第一時間真的很難不鼻酸落淚。不管哪種性別認同及性傾向,能夠獲得原生家庭媽爸認同,似乎是許多人窮其一生所追求的盼望。
不諱言,我自己也懷著這樣的盼望。直到我父親過世那天的病榻前,我都還是捧著他這一生期許我成為的種種冠冕和成就細數給他,從他晦澀陰沈飄渺微弱夢囈般的錯亂回應,去尋找一絲絲他認同我、以我為榮、甚至愛我的點點光訊。
而那個我,是不是我想要成為的我?或者,是不是真的我?
我的碩博論文主題都是寫性/別,他連這個也不清楚。在他氣息全無前,我依舊無法得知他到底認同我這個女兒沒有,只得卑微地呼喊著:「我真的很愛你!」來做最後彌補式的討愛 。守靈時,我每每望向他的牌位,哭著問他愛我嗎,要他回來此世當我兒子吧?後來,每次回娘家,我也三不五時在他牌位前,想到就丟兩顆十元硬幣一問再問。
【阿爸的內心話】這則影片所觸動的,可能是偌大閱聽觀眾非常深層的「被愛與接納」的需求,一想到此,我不免更深層地悲傷了。
多少被視作「正常的普通孩子」在摯親各種無端價值和奢望期待中,不被認同、不被允許、不被支持甚至就不被愛了,那麼被視作「不正常的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畢生要在親友師儕和社會大眾不明究理中顛沛流離、載浮載沉。
更何況,在長久對性要嘛羞恥化要嘛神聖化的台灣待進步社會中,「性/別的需求」上和異性性傾向有著差異的同性、雙性及跨性性傾向的孩子,所有旁人的不明究理造成的誤解、差別待遇(歧視)和言行傷害,讓這些孩子的一生自我否定、自卑乞憐、自責形穢、甚至自我了斷。
這陣子,我在婚姻平權議題正熱時,有幸仗著親子共學性別研究社揪團自學的角色,到台中分享「與孩子談性|十八禁輕鬆靠近」講題。
剛到現場,我跟女兒在講堂外吃洋芋片,一個阿嬤陪著的眼熟小女孩直接走來坐在女兒原本坐的位子,於是她大聲抗議把她推走,我也就同理了一下她不希望被靠近的情緒。最近我女兒很愛交朋友,轉頭又對我說,希望給小女孩吃洋芋片。
我靈光一乍:「妳覺得剛剛她可能想跟妳交朋友,可是妳不喜歡她直接坐在妳位子的方法?妳想用分她吃洋芋片的方法試試看,是嗎?」
女兒燦笑回答:「對!」
於是我開始從史上最難搞生物─阿嬤下手,沒想到這位阿嬤好搞得不得了,親切隨和友善又開明,閒聊兩句,我就幫著問小女孩可以吃洋芋片嗎?阿嬤竟然低頭尊重意願地問:「妳想要吃洋芋片嗎?」小女孩當然點點頭。
我幫忙轉交零食,對方一吃,我女兒便開心地大笑跳舞,喊著:「她是我朋友了!」啊! 是啊!我想起來眼熟小女孩是誰了,是《阿爸的內心話》影片中的同性伴侶的孩子,而這位阿嬤,是我遇過最非典型的阿嬤,一個用愛和接納、同理和尊重在陪伴自己三個不同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的孩子,還有孩子的孩子。
不管什麼因素而被蒙蔽了心眼腦的少數狂熱份子啊,抿除誤解、結交朋友很簡單的,學學孩子吧。若不了解跟自己性傾向不同的人在想什麼或做什麼,就給出人家他們想要的,就可以成為朋友了。
把婚姻平權還給其它性別傾向的人,就像給出我們吃得習以為常的洋芋片,別強坐人家的位子,還高呼人家推開你的手是毀壞秩序的暴力,而看不見自己推門踏戶的侵權行為。愛與接納,在差異中找到共同,在分歧中找到交集。
祝福影片中被愛和接納的這一大家子能夠幸福久久,也衷心期盼台灣進展為「多元性別無礙」的社會,所有性別認同和傾向的個體能夠「有愛順理成家」,不需要在「被認同」課題上遍體鱗傷之外,還要被國家體制進步緩慢甚或停滯不前再度剝奪霸凌。
台灣自詡進步社會給多元價值最大的認同,就是將眾人習以為常的權利還賦給不同性傾向的公民。
最後,摘錄來自佛洛姆《逃避自由》的一段話:「父母對子女的支配與擁有權,往往隱藏在自然而然的關懷或保護之下。子女被放進黃金打造的鳥籠,只要不離開籠子,他們可以擁有任何東西。結果,孩子長大後往往對愛有很深的恐懼,認為『愛』意味著遭到控制,將阻礙他尋求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