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練習羽毛球的100種方法

文/圖 沈佩玲(桃園暖暖蛇家長

那天下雨,群組裡討論著空閒的日子有何打算。夥伴查好了運動中心羽球場地的場次。那麼,今天來打羽球好了。
這是這群自學的孩子(小一-小二)第一次一起來到室內運動場打羽球。輪到我們的時間時,孩子們紛紛拾起球拍,自己練起來了。

孩子A喜歡玩,但是,還不會發球,正手發、反手發,發了好幾次也不嫌累。
孩子HZ掌握到一點訣竅,來回打了個幾球。
孩子P把玩偶狗狗放在拍子上,像翻煎蛋似的,用拍子幫玩偶狗狗翻面。
NC兩人一起和對面的大人打。兩人發現,發球真的有難,不過他們會互相為彼此加油,還想出,兩隻拍子交疊一起的發球方式。
VU3歲,他們玩的是-汽球。這給哥哥姐姐許多靈感,HZ改用汽球練習。汽球飛行的速度比羽球慢許多,比市售的樂樂羽毛球好練多了。
T很清楚他要自己練,把汽球一次又一次向上拍。不小心經過他的守備範圍,T還跟我說,「不要接,這是我在練的。」
不論程度如何,孩子們都與羽球這項運動展開了第一次接觸。累了的人就到一旁休息,練夠這個項目的孩子想出其他的遊戲,而想好好抓住手感的,一次又一次的揮著拍子。

媽媽們也是沒得休息,得想出配合各種程度、各個練習目標適合的球路和動作。平常互動不太多的小孩大人,也因為餵的球剛好而能湊起來。小寶寶不願離開媽媽的,也就由媽媽揹著陪大寶打了。自學生媽媽真是一支,非常有彈性的運動員。

同時段另一場是一位教練帶著目測約3-4歲的孩子在學羽球。他們的練習動作先由教練示範,再由個別孩子輪流做。他們的媽媽就不需要陪孩子練球了,可以在一旁休息。

回到家,群組裡又叮咚著各自家庭的回報:「A說還要再去;B也沒打夠;...
如果,孩子開口向我要求請教練指導,我不會拒絕。但在那之前,運動是我們每天各項遊戲的其中一種。遊戲嘛,一定得先是好玩的,然後,孩子在「我要贏」的意念下,慢慢發展出各種可以贏的技巧。

陪著孩子自學,沒有一定要如何才學得會的手冊可以參考,只能憑著「看懂他正在練習什麼」的眼光,然後,讓他即便知道會累,還是心甘情願的下次再來。

好啦,其實大概10種而已。



延伸閱讀
20190427
,陳界良  停不下來的創造https://reurl.cc/KDxxy
20190424,陳證傑 在山裡萌芽的自我 https://reurl.cc/LD0b3
20171127,蔡芷芳 等待,時間中出獨一無二的花 https://reurl.cc/qXmgn



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2019/6/15~16桃竹苗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6年來,已經在台北、新竹、桃園、苗栗、基隆、宜蘭、台東、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等地紛紛開團,全台灣目前大約有超過12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地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好的教養環境與教養的態度,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
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
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
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
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歡迎您,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 課程資訊

一、上課地點: 桃園市平鎮區復興街55號(桃園市平鎮區復興暨復旦里集會所) 

二、課程費用:每戶需繳保證金1000元,四堂課全勤者可退回保證金,課程結束後視個人能力意願隨喜樂捐, 共同分攤成本。歡迎贊助場地與講師費、交通及行政費,以支持我們持續舉辦課程!

三、報名名額:限60戶家庭(額滿截止,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四、 課程介紹:
◎ 第一堂:6/15 (六) 10:00~12:00/講師:閔柏陵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
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親子共學的理念、現況及發展脈絡)
◎ 第二堂:6/15 (六) 14:00~16:00/講師:楊鎮宇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
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帶領學員思辯台灣的教育發展及改革脈絡)
◎ 第三堂:6/16 (日) 10:00~12:00(由共學團領隊主持)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
共學實踐課,請帶孩子一起來嘗試共學。
◎ 第四堂:6/16 (日) 13:30~15:30/講師:郭駿武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親子共學願景及綜合座談)

五、講師介紹:
閔柏陵:喜歡小孩、喜歡貓,大學念美術系時修習中學教育學程,實習後因為不想變成會打小孩的人,決定不踏進教職,而投身教改團體工作,做過兒童主題活動教育、輔導青少年工作。多年後,想試試教育的改變從家庭與更小的孩子就開始做起,而開始親子共學的教育工作。
目前為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
楊鎮宇:1982年生,新竹市香山區樹仔腳出身。高中上課時常心不在焉,班導師於是勉勵:「既然你坐不住,以後去讀新聞系好了,讓你跑個夠!」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所期間,到教改團體實習,關注教育議題,之後曾任《人本教育札記》主編、《親子天下》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目前為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
以教育、農業為主要書寫題材。關心教育與社會脈動的關聯,相信教育的可能性,能創造更適於人居的社會。
郭駿武: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資深親職講師。

六、特別說明:
第一天的課程主要是給大人的,若孩子於上課期間無人托育,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並為孩子準備玩具,上課時可陪伴孩子走動,或於各遊戲角落陪孩子玩。我們也會準備玩具,並於上課場地劃分出幾個遊戲區供孩子遊戲、活動。我們不介意孩子與父母在課程中走動或發出聲音,也請上課學員理解,會請義工或共學團員父母在室內/旁邊公園陪伴。

☆ 報名資訊

一、招收對象: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
二、報名流程:
(1)填寫線上報名表,並填上匯款帳號末五碼。
5月15日(三) 中午十二點 開放報名!(限60戶家庭)
https://forms.gle/roq1SYq6pHESJvLM8
(2)保證金匯款:
填寫完報名表後三日內,請將保證金1000元匯至:
帳戶:中國信託(822)新店分行
帳號:314-53255490-1
戶名:李佳紜。
三日內若未收到保證金匯款,將優先由候補家庭遞補,恕不另行通知。
(3)我們會在Facebook設立 [6/15-16桃竹苗親子共學教育實踐班] 社團網頁,統一發佈相關問題、通知與行前通知,請將本次實踐班聯絡人臉書帳號加為好友,以便將各位加進實踐班社團網頁。
(4)報名成功後,我們會以email或FB私訊寄發通知;實踐班前一週左右,我們會在FB本次實踐班社團網頁發佈「行前通知」,敬請留意。報名及匯款後一週內若未收到任何訊息,請主動來電告知,我們會盡快處理。

三、聯絡資訊:

聯絡人一:Diane / 李佳紜
電話:0918-238-648
臉書帳號:
https://www.facebook.com/diane.li1
聯絡人二:羅裕虹
電話:0921-053-184
臉書帳號: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394167243

☆認識親子共學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伴侶、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25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雙親(或之一)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時間:
每三個月為一期,平日團每周兩天共學,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3點;假日團每月兩天共學,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時間依照各團時計時間有所調整,都是五個小時。
◎領隊津貼:平日團每戶家庭每月2500元,假日團每戶家庭每月1000元。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父母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父母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父母們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共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過去、現在、未來

文/圖:連紹傑(台北平日十二團爸爸)


跳跳4y10m、大聖2y3m
今年生日收到了一份我非常喜歡的禮物,一張由跳跳跟大聖親手製作的卡片,圖案、設計、以及剪裁全是他們一手包辦,除了感動心意之外,更讓我驚豔的是他們背後長出的力量。
每年只要到了這個時間,就會回顧過去一年的大小事,從去年的被離職潮後,換到現在的工作環境也一年的時間了,整體來說還算滿意,能持續地朝自己的工作目標邁進,雖然不確定能走到哪一步。

生命中的際遇真的很神奇,這一年中影響比較深遠的應該是沒抽到公幼後的發展,早早就不斷關注的親子共學,期間錯過了許多次實踐班,包含曾經報名成功希望衝到台南去參加的一次,也因為人數不足而流團,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最後決定去抽幼稚園,反而在落空後沒多久台北開了實踐班,也一次同時參加了平日團和假日團。

刺激的是第一次共學就到了泰平共學村,泰平共學村是廢棄校地再自行改造的實驗教育基地,最初選團的標準也是看中要去那露營,而且時間非常趕,還沒入團前的幾次溝通一直抓不準到底來不來得及,就連領隊一開始都不看好,最後還是傻傻上去了,不得不說有時候傻勁還是會帶來意外的收穫。

回想這個環境帶給我們全家人的變化,不論在想法上、生活上、乃至行為上都有很大的影響:不間斷的交流、觀察爬梳自己與他人,漸漸的視野變得更寬廣;透過一次次的討論,在其中反思、經歷,開始讓自己的觀點在與人互動中能夠流動,看看聽聽別人的,回頭想想自己的,再迸出新的火花;聊得越多、吸收得越多,也就理解到缺得越多,爬梳過去時,過程中跟Alice的衝突變多了,是不願去迴避自己心裡過去的傷口而選擇面對它,即便剛開始的過程依然生澀或是血淋淋,但能正視它,也重新理解到自己的匱乏;跳跳跟大聖現在可以非常自在地與人攀談搭訕,相比一年前需要熟識才能親近的距離感,願意在人前展現自我是改變最大的地方,生活中的探尋讓他們自動的進入學習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的吸收,但對於大人而言,要完全擺脫被消磨殆盡的學習熱情,讓自主學習萌芽真的有一段路需要走。


整體來說,跟大家的互動才慢慢累積造就我們四個人現在的樣子,我們都還走在彼此成長的道路上,各有各的進度,每條路上都有團內大家的灌溉參與,雖然每個人各自有不同的觀點或自己仍待解決的問題,但最核心的理念是類似的,只要能替小孩撐出『人』的空間,他們就能展現各種姿態的身心靈成長,這樣網才有辦法越拉越大,體諒、理解也會自然而然出現再回饋到其他人身上,這也是我認為共學環境裡最珍貴的一點,把彼此不認識的一群人拉在一起後,讓每個人的想法能進入別人的生命,一點一滴累積到改變出現。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回應兩個孩子的情緒

文/圖:Egg Chiang (台中平日三團領隊)
老大5y2m,情緒內斂、悶且有時累積長久、力道也快速,比較屬於高敏感的孩子。
常常她有情緒時,會有很多的「不要!」,或是唉唉叫,我也容易進入情緒,當下我選擇先處理自己情緒,該深呼吸,該喝水就去,不要接觸小孩,不要遷怒小孩(有時候是氣老二,遷怒在老大身上),我先處理我的情緒,妳也自己關照自己,我平穩了再來連結妳,關心你,抱抱你,事後只談一點點。
進入好奇、欣賞孩子。
她不需要太快的同理,常常只需要空間的發洩,發洩完之前無法接觸我。通常她需要10分鐘、20分鐘或最多40分鐘的時間哭叫來處理自己。
更多時候,她的情緒不勾動我時,我沒有情緒,就能更提前敏感去接住、幫她翻譯,最近也很少為了嗯嗯唉唉叫有什麼拉扯。
至於怒怒著急的尖叫,也覺得不容易牽動我的情緒,能夠輕鬆看待,更多支援她,我覺得是5歲小孩真的是很...迷人,無處不迷人,她給我的愛的存款爆表的多!
2歲半的老二,很容易跟我硬碰硬,(我似乎看到他在某些氣質上跟我比較像XD),他要馬上的允許和服務,懷孕後期給不出服務這一點很打中我,我好容易無奈就堅硬起來。
最近突然就找到平衡,就是衝突時他的需求就是感覺到愛。
例如離開琴房時,他不爽等我很久,想離開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然後我建議去隔壁剪頭髮,他坐上推車後立馬要求,要回家扣推車扣子,再出門。我一開始表達,回家了我就不會想出來了,他就更堅持要回家再出來。
我選擇不要硬碰硬,立馬就抱起來,先示好,傳達愛,再商量,他幾乎馬上就願意回推車扣扣子,然後去剪頭髮。(不用回家了,因為跟我的衝突點不在了,不用堅持了)
原來他要主動的抱抱,示好,示愛,允許,最後才是他有選擇的協商。
老大讓我看到,先照顧自己不用擔心對方會壞掉(?),她也會照顧自己,只要我不失控吼小孩破壞了關係,那就沒有什麼需要修補,情緒來了會走,等我好了,我們都可以重新連接,相愛與欣賞。
老二讓我看到,衝突時,或他有身或心的不舒服時,他透過語言衝撞阿母,希望獲得愛與安撫。我可以更主動傳達肢體、語言與示好,他在整體中能夠迅速得到滿足,不管是安全感還是安撫感,然後就會有力量,能夠辨識情境、能展開商量。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孤單〝你〞的孤單

文/圖 林安安(台北平日十團)
一天,我在廚房收拾晚餐後的種種,不知道究竟什麼事,只聽木木說:『爸爸,你不僅是哥哥的爸爸,還是大姐、二姐和我的爸爸。你是我們大家的爸爸。』這之後就沒有聽到先生有任何回答。
周末,二姐回公公家時臉色凝重,進門時,全家人就看到了,木木聽到開門聲已經飛奔過去了,只是看到那麼差的臉色立刻放慢了接近的速度同時也放輕了聲音,並沒有像平時那樣撲倒二姐。但是木木莫名其妙的說:『爸爸,你是我們大家的爸爸』然後,先生居然從飯廳衝出去抱住了還在進門處的二女兒說〝歡迎回家〞(二女兒大學在讀,但是已有很多兼職工作,所以只有周末才有機會回來阿公家看看,是先生微辭最多的一個孩子)。
另一個晚上,哥哥(先生之前有三個孩子,兒子最小,目前和我們同住,周五下課回生母家)要十一點半才回家。從先生下班一直到下山接哥哥回家之前,他都可以被木木獨占,於是父慈女孝,氣氛和諧溫馨,上床前木木說:『爸爸,今天我們三個人一起睡覺,我們三個人一起相親相愛哦……』因為等哥哥到家再進房間真的太晚,所以我還是在先生出門前讓木木道晚安先哄睡覺了……早上醒來,木木第一句話是:『爸爸呢?昨天晚上我說過要三個人一起睡覺的,我要睡在你們中間。』臉色開始變咯…
共學之後,木木和比比變成了歡喜冤家,但我一直不明白木木的不敢說出口,不敢堅持自己想玩的事,前一秒被弄哭,後一秒已經原諒並主動追出去;為什麼一開始和哥哥同住,盡管一直被排斥(哥哥那時候青春期的叛逆非常嚴重,其實和任何人都不好好相處,並非針對木木)但依舊哥哥長哥哥短;爸爸常常莫名其妙就撲克臉了,但木木會一直各種貼心各種討好…一再追問後,木木說是因為怕孤單。
我想不出來木木怎麼會孤單?這個答案太膚淺了…在幾天的點點滴滴後,忽然明白了木木口中的〝孤單〞是從哪裏來的了!是真實存在而又隨時要離開的父親;是整整四年外公外婆阿公健在,但需要〝聽話〞才可以被看到的日子;是一個可以組團包遊覽車出遊的大家庭裏卻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托付的大家庭生活;是一個自以為內心足夠強大完全可以給孩子一個健康積極的人生的偽單親媽媽!正是我自己的狀態!這就是木木的〝孤單〞,也是我的〝孤單〞。
我在原生家庭裏的孤單,因各種生活摩擦被自己的父母趕出家;和先生合法卻無〝情〞(太過冷靜,冷靜到內心各自獨立生活,連吵架都不會有)的婚姻狀態。如此龐大的家庭關係卻不比路人甲乙丙更深刻的人際關係。盡管從來沒有對著孩子數落過家庭裏任何人的是非,哪怕從木木出生我就不顧一切的貫徹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教養原則,就算拿出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來陪伴孩子四年,木木的生活被填的滿滿的,但表裏不一的生活還是養出了〝孤單〞。
木木用〝你是我們大家的爸爸〞來主張她至少該擁有1/4的〝爸爸〞,木木說〝我們三個人一起相親相愛〞來主張一個家庭該有的正常關係。我老早就沒有因為原生家庭裏缺失的親情、夫妻關係裏缺失的關愛而有任何自憐自艾,和先生也非常有默契的做好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沒想到小小的人兒卻那麼精準的反應出了我的生活。我想我的生活不見得會因為木木的〝指點〞發生反轉,但她做了一面〝魔鏡〞。養孩子真有意思,果真是一場修行…生活處處是道場。
最後, 我還是要承認自己的自私。當初是為了要和先生離婚所以才要生孩子(當年我的狀態如果要再找一個人結婚生孩子很可能錯過生育最佳年齡,盡管33歲已經也不優了),我們談的就是這輩子我還是想要做媽媽,如果經濟上他願意幫助我,非常感謝。如果不想有牽扯,可以在我確定懷孕後直接人間蒸發……
四年後,木木的〝孤單〞仿佛揭露了當年和先生密談協議,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