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童年在哪裡?

文、圖:小巫(台北共學平日一團領隊)



小時候我們在外面玩,只要不去吵大人、不去煩大人,幾乎都沒人會來管我們在玩什麼。爬樹、挖洞、玩水、灌蟋蟀、抓泥鰍、釣青蛙、彈珠、騎馬打仗、泥巴⋯⋯等等,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去玩。玩的時候是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不分兄弟姊妹,只要想玩的、跟的上的、有能力的都可以一起參與。有沒有危險自己要判斷,因為不會有大人在旁邊時時刻刻的提醒。我的童年就是建構在這樣的基礎的。

現在要看到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到處跑來玩去,不是不可能,而是少之又少、困難重重啊!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孩都去安親班、幼兒園、課輔班了。困難的原因可能是沒有適合的地方可以讓孩子盡情自在的奔跑、喧鬧。連公園都不能爬樹,哪裡還有樹呢?連公園都不能挖土,哪裡還能挖呢?連公園都不能奔跑喧鬧,哪裡還能吵鬧呢?

或許很多人會說,現在時代不同了,時代進步了,房子都不夠了,怎麼能蓋公園呢?車子那麼多,怎麼能奔跑呢?公園是休息休閒的地方,怎麼能吵鬧呢?

環境的樣貌是人造就的結果吧,或許人的進步會需要改變環境,所以環境的變化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人所造就的環境卻處處限制了人自己,而卻要求自己去忍耐、配合、接受,不是很奇怪嗎?這就是所謂的「異化」吧?就像,蓋101大樓的工人,卻無法在101大樓裡面消費;在飯店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員工卻住不起飯店的房間。

很多人都會說,其實自己的童年很快樂,但是談到孩子的童年,就會出現「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想法;自己的童年沒人管,但是孩子如果那樣就會「無法無天」;自己小時候被打了,就會在父母出現的時候乖乖的聽話做事,父母不在的時候就大肆破壞搞怪,但是孩子就是不打不成器、就是要打才算有在教。為什麼那麼多人長大了就忘了以前自己的想法跟感受呢?是為了生存嗎?是為了掌握權力嗎?是為了彌補自己心裡的空虛嗎?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應該是要讓他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另一個我,給他越多我的想法,他越像我,給他越少我的想法,他才會越來越是他自己。

【延伸閱讀】

20161113,台北共學團領隊小巫,〈等待孩子〉

20170116,台北共學團成員品澄媽咪,〈公園遊戲區沒有「絕對安全」這回事〉

20170324,台中共學團領隊陳界良,〈超讚的「自然體驗課」何處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