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要從這裡開始】——游戲場專欄

文、圖:唐雅玲(高雄暖暖蛇高年級導師)


每當路人父母告訴孩子「要從這裡開始」,現場的夥伴們會機靈的說「哪裡都可以開始玩哦!也可以移動輪胎和木板自由創造玩法。」


當我們習慣溜滑梯要怎麼溜才是「正確的」、遊具怎麼玩才是「可以的」、「被接受的」,那創造遊戲主體的孩子,他們的需求、好奇心、挑戰力可能被忽視,偏偏遊戲之中最迷人的就是這些,2個梯子、超過15個輪胎、10個木板、2個木條,加上小孩的創造力,還有親職們(大小孩XD)的,玩出很多有趣的排列組合~親職們有時候會把自己當成阻礙物,讓小孩增加前進的困難度(有小孩自己想辦法突破可惡的障礙物勇往直前XD,很好笑也很好玩)


你想要獨木橋、或是穩固的木板橋,我們可以隨時調整。

你想要增加挑戰度,練習不同身體能力,我們可以調整高度,或是變成彈跳前進。

你想要溜滑梯,我們可以創造不同高度跟不同角度。

然而,當你不小心跌倒了,我們可以做的是—關心你的心情和需要被照顧的身體。


這裡的每個大人,都在一個僵固的社會裡,慢慢共同創造友善小孩的環境,鬆動結構中的壓迫,讓小苗、小花們得以在日復一日的遊戲裡好好的、開心的長大~而創造這樣的環境就是大人的責任,你願意一起來當這樣的大人嗎?


歡迎您,一起來和我們共學,一起來練習理解自己和孩子


【最新免費講座】​

✨2022/08/06 - 08/07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e31Kgm

✨2022/07/16 - 09/03「兒童人權」家庭教育系列線上講座​

7月23日第二場講題:不聽話的孩子怎麼了?​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Gx0A7Z​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



 

【我剛才在叫妳】




文、圖:李佳紜(桃園平日團領隊、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


週三共學到傍晚,我在盪鞦韆旁,一邊幫宥辰推盪鞦韆,一邊跟團員談話。在有點距離玩著旋轉杯的姵希,突然衝過來、很生氣地對著我大喊:「我剛才在叫妳!」


本來就一心二用的我,突然被這一下喊得莫名其妙,便用理直氣壯的語氣說:『我沒有聽到啊!所以妳要跟我說什麼?』


姵希跺著腳,生氣地說:「已經來不及了!」


然後用力地把我的手抓過去抱住她。


聽到她這樣說,我內心也開始覺得冤枉,忍不住為自己抱屈:『我剛才是因為沒有聽到妳叫我,又不是不理妳,妳這樣讓我有一種被指責的感覺!』


若是按照以往的互動,這樣的回應會讓姵希情緒更高漲,然後我們就會開始彼此嘔氣。


但這次她的反應截然不同:離開我的懷抱,稍微平靜一點,說:「我沒有說妳不理我。」


我在訝異之餘,也跟著稍微冷靜下來,說:『那妳剛才是為了什麼事情叫我?』


姵希說:「是因為旋轉杯轉太快了,我覺得會怕,想要叫妳幫我停下來,但是妳都沒聽到,所以我就自己跳下來了。」


我想了想,她玩了一整個下午,都沒有要我幫忙停下來,猜測可能是跟這次去玩之前,對於其他人有不愉快的心情累積。


『妳剛才的心情一定很緊張吧?所以就把情緒丟到我身上了嗎?』我問


「我沒有要把情緒丟到妳身上!我是真的很緊張!我怕自己跳下來會跌倒!」姵希穩穩地說。


『因為妳剛剛衝過來的時候很生氣,我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妳又說來不及了,我一下子突然有一種被指責的感覺。』我說完之後,沈默地想著:為什麼我會有被指責的感覺呢?


這時姵希又開口,打破我的沉思,說:「我沒有想要指責妳,那我要怎麼說,才不會讓妳覺得被指責呢?」


天啊!我突然又有一種角色對調的感覺!


於是我也認真回應:『如果妳一開始就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可能會有所不同吧?』


姵希聽完想了想,說:「妳的意思是說,要告訴妳我很緊張嗎?就是,『馬迷,我剛剛需要妳幫忙我停下來,可是妳都沒聽到我在叫妳!』是這樣子嗎?」


『嗯⋯⋯』我思考了一下『或者是,我問妳的時候,妳也願意告訴我,這樣應該也是可以的。』


「好!」姵希很認真地點點頭。


『我問妳一件事哦,就是啊,剛才那個盪鞦韆被碰到身體的事情,妳還是覺得很不開心嗎?』我問。


「對!」一想到這件事,姵希又皺起眉頭。


『那妳覺得這個不開心,跟剛才妳要我幫忙停下來,有沒有關係啊?』我問。


姵希沉思了許久,說:「我覺得有,是因為本來就已經不開心了,又因為另一件事讓我更不開心!」


『這樣聽起來,前面一個不開心還是在影響妳,那妳有想要去說清楚嗎?』


「要!而且我想要妳陪我一起去跟他說!」姵希毫不思索而且意志堅定。


於是我就陪著她,一起去把前一件事情說清楚了。


#姵希7y9m


歡迎您,一起來和我們共學,一起來練習理解自己和孩子


【最新免費講座】​

✨2022/08/06 - 08/07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e31Kgm

✨2022/07/16 - 09/03「兒童人權」家庭教育系列線上講座​

7月23日第二場講題:不聽話的孩子怎麼了?​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Gx0A7Z​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


【從登山課看自主學習】

 



文、圖:Eva (暖蛇新竹團家長)


「登山課」


這次登山課後的返程,跟伴侶在車上講登山課後開會的內容,怕我忘記了就沒法寫紀錄了。


但是在跟他講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梳理和討論,其中一段讓我對自學,對實驗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小孩進來暖蛇快一年,這期間不論是海洋或者是登山,每次出發前,伴侶都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做這些?」


舒舒服服的待在乾淨的教室不好嗎?

大熱天吹著冷氣不好嗎?

為什麼要風吹日曬雨淋?


通常可以用比較概括的語句去回:「因為不要跟自然斷裂,要親近海洋親近山林啊!」

這是政治正確的回應,但假如用實際操作來回應親近山林,大概有一百種。

究竟怎樣才不是跟自然斷裂呢?


芷芳有一句話直入我心底:「這不是體驗,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我們大多是都市生活型態下長大的,對於山海並沒有那麼熟悉。


以我們的生活為基準點,往外拓展,可能願意讓孩子在海的邊邊玩玩水,就會是非常大的突破了,期待這樣的突破會拓展了孩子的視野,讓孩子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


所以這樣問題就會集中在:我為什麼一定要去登山?一定要登山攀岩才是親近山林親近自然嗎?


這類的問題走向,還是集中在一個「課」」最表層的效益。像是我們成人通常上課,會想精確的知道付出的學費對等的交換價值是多少?我可以學到什麼東西?我可以更新什麼技能?我可以增加什麼履歷上的條目等等。


芷芳提到她並不是要登山課變成一種體驗式的課。這背後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把我從這種效益的思考循環中拉了出來。


我們在陪著孩子自學的時候,最不想做的便是侷限了孩子發展的空間。走自學,還是走體制,好多父母糾結的點也在這裡。如果我都不會,我會不會限制住了孩子呢。


但並不是大人掌握的資源不夠會限制孩子,而是大人為孩子創造資源的意願以及行動,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低年級的孩子大部分時候會覺得新鮮,可能多數時候,都願意去試一試,看一看,但是隨著年紀的發展,倘若他們願意試一試、看一看的這些東西沒有持續的堆疊,持續的突破,他們並不會認為這是一個他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記得芷芳第一次登山課就說:「我並不覺得每個人都要去登山,但是我希望他們如果有一天想走進山林,他會有能力做這件事。」


可是如果對孩子來說,戶外本身就是不舒適的存在,而他們並沒有疊加起這些在戶外生活,或者說登山,攀岩的知識和能力,其實等到孩子大了,這些東西是不可能出現在他生活的選項裡的。


也就是說,在前期如果我們並沒有持續的去陪伴孩子精進突破某樣東西,也等同於這個選擇從孩子的選擇域中刪除了。


未來的多元可能,是建立在你先擁有這個選項的基礎之上。一次、兩次的嘗試與體驗,很難建築起孩子的自信,讓他有足夠的信心可以自己持續的朝著這條路走下去。


以前聽過所謂因材施教,特長教育,和真正的實驗教育是不一樣的。現在似乎明白為何不一樣了。因為大人不去一直支持著孩子拓展各種選擇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依循著現在家庭的社經背景,教育環境給出的樣貌,過早的被定性,複製出類似的興趣或特長,並一直發展下去,抹煞了孩子的無限可能。


登山課不僅僅是登山課,而是緊緊扣著人的自主學習這件事。

——————————————

回頭來說,如果不是小孩,我大概這輩子都不會去做攀岩這個事。就算不得不面對要開上高速公路這種比攀岩更恐怖的事,但我肯定也不會把它當成是生活中會跟我相遇的事。


我的小孩也怕高,她上次登山課攀岩碰都沒碰,這次居然也願意攀看看,我覺得自己常被她的熱情感染。


小孩拓展了我的各種可能😂

#登山課感想


歡迎您,一起來和我們共學,一起來練習理解自己和孩子


【最新免費講座】​

✨2022/08/06 - 08/07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e31Kgm

✨2022/07/16 - 09/03「兒童人權」家庭教育系列線上講座​

7月23日第二場講題:不聽話的孩子怎麼了?​

馬上報名👉https://reurl.cc/Gx0A7Z​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


【一歲的小葵退回了我的好意】​

 




文、圖:劉欣宜(北區共學團領隊) ​


必須記錄下來這個發現​
這個現象已經開始一陣子了​
某次葵表示要下樓​
我牽著他的手​
有鑒於最近他對自己下樓的能力頗有自信​
看在媽媽眼裡就是一整個擔心​
以往葵一步步小心探索的時候我都不擔心​
但現在開始大步大步跨下去的時候​
我真的非常擔心他重心不穩摔下去​
於是我牽著葵的手​
是用一根手指讓葵牽著​
其他四根手指握住他小小的手腕​
為了他可能的失誤做準備​

結果​
葵在發現他的手腕被握住的時候​
把我的手扯開​
直接重新一次再抓住我的食指​
這是代表什麼意思?​
我的好意被退回了!​
葵覺得不需要​
他需要的是剛剛好的陪伴、剛剛好的協助​
一點點不需要多​
也不能少(少了就哇哇叫)​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
原來孩子是如此敏銳自己所做的挑戰​
每天在成長的過程中​
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評估​
以及不足之處的問題​
想辦法找到資源來支應​
並且為了持續堆疊自我的發展​
不容妥協的堅持​

這是我首次在一件事上明顯的看到​
一歲的孩子他們自然而然的主體性​
主動、主導、獨立思考跟判斷​
他們在掌舵​
在領悟到孩子在主導著自己生命的發展後​
完全無法小看孩子​

孩子不應被視為無能無知的​
因為他們時常在有限的認知跟能力中​
做出最高程度的自我挑戰​
把這個程度放大到大人的生活中​
會發現​
孩子們的學習跟成長的速度​
可能是大人世界的光速​
而他們對世界的好奇跟挑戰​
也包含大人望塵莫及的信心與勇氣​
「愛孩子」與「礙孩子」的區別​
是在於有沒有敏感孩子的需要​

當給予過多時​
那麼我們能接受孩子退回我們的愛(礙)嗎?​
我在親子共學裡培養了敏感孩子與觀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學習只愛孩子,不要礙孩子,八月有實體的實踐班,大推~

-----------------------------
【最新活動】
✨2022/9/3-4(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報名簡章: https://reurl.cc/GEE02A

✨2022/07/16 - 09/03 中區「兒童人權」家庭教育系列線上講座
👉報名表: https://reurl.cc/Gx0A7Z

✨8月雲嘉團【做彼此的神隊友-新生兒家庭互助】工作坊
👉報名表: https://forms.gle/CMhWkJRpoyCuoASBA

✨8/14【公民小樹苗】台中「援」來有「美」-美軍招待所及其附近走讀活動

✨8/21 夏日親子友善電影院-酷瓜人生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RX1m1G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
#免費講座 #親子 #教養 
顯示較少

【我畫的是直升機啊!】

 



文、圖 靜芳(台北共學團成員)


我五歲的女兒點點很喜歡畫畫,她的畫風活潑多變,從人物表情、四肢變化到生活周遭都是她畫畫的題材,還塗上豐富的色彩。

相對地,我七歲的兒子宸宸就沒那麼喜歡畫畫,他平常不太主動提筆作畫,只有偶爾想到某個圖案或形狀想要畫下來才會去畫,他的畫風也趨於單調,大多數都是拿鉛筆單線條的畫而已,也不太幫畫上色。

每次看到點點的畫,我嘴角都不自覺上揚,看到宸的畫時,我就沒有明顯表情變化。

某天我在書房使用電腦,點點在客廳畫完一個圖畫興奮的拿來給我看(我已經不記得當時他是畫什麼了),我開心回應著點點,稱讚他畫很棒。

沒多久,宸也拿他的畫作給我看,我乍看沒看懂他畫什麼,心想:「怎麼沒有門、沒有窗戶、也沒有後面的螺旋槳…」

宸說:「我畫的是直升機啊!」

其實,我小時候也是喜歡畫畫的,猶記得幼稚園到小二時,我喜歡觀摩人物所以常能自己創作畫出一些人物的畫,也常得到大人的讚美,但不知何時開始我漸漸畫不出這種自己創作的畫,反而很會畫模仿畫。

小四時有次學校的美勞作業,我因為不知該畫什麼,就以我當時的彩色筆外盒上的圖案作畫交出,沒想到老師覺得畫得不錯就代表班級拿去比賽還得到名次,我當時超驚訝也很開心,而且一直被稱讚,整個人輕飄飄,好想要再感受一次。

那次得名後,某次校內舉辦繪畫比賽,老師鼓勵我去報名,我不假思索的就答應了。到了比賽當天,我坐在桌前,畫不出來,也不知要畫什麼,看著旁邊同學各個大筆揮毫的模樣,我心裡真羨慕,記得我當時覺得好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沒有靈感就是沒有,最後…我交回了一張白圖畫紙,走出教室的心情真是羞愧到極點,好像那不是我該去的地方,也很害怕老師來問我為什麼沒有畫。

現在我看點點會想到兒時快樂畫畫的我,看到宸宸會想到小四畫畫比賽交白卷的我。

我閱讀《愛的藝術》看到一段話很有感觸:
「無條件的愛是人類最深切的渴望之一,不僅兒童如此,人類的每一份子都是如此;另一方面說,如果因為我有優點,因為我值得愛才被愛,這往往在心中留下疑慮;對於我想要他愛我的人,我很可能不能討好他,或許是這一方面不能討好他,或許是那一方面不能討好他———但總是恐懼著這個愛會消失。」

宸說:「我畫的是直升機啊!」

宸一臉期待地看著我。我本來準備要說「怎麼沒有門、窗戶、螺旋槳...」,話已經到嘴邊被我吞了回去。

我對著宸點了點頭。他開心地闔上本子蹦蹦跳跳離開書房。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練習看見小孩的努力,看見小孩的好,抿除孩子擔心失去愛的恐懼。
-----------------------------​
【最新免費講座】​
✨2022/08/06 - 08/07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全國家庭教育實踐班​
✨2022/07/16 - 09/03「兒童人權」家庭教育系列線上講座​
✨【做彼此的神隊友-新生兒家庭互助】線上工作坊
-----------------------------​
💟關注 #親子共學,一起成為兒權推手 https://lit.link/taopp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