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創造親子友善空間】





兒童節公民團體聯合記者會
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創造親子友善空間
張淑惠發言稿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今天我們這麼多家庭聚集在這裡,期盼能爭取國家最重要的長途大眾運輸工具,台鐵,設立親子車廂,但我們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爭取一個設施而已,而是爭取一個能理解與接納兒童特質的環境,這一點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若不是基於這一點深刻的理解與接納,我想這件事永遠無法推動。
我們要的不是一兩條支線,幾個塗着可愛卡通圖案的兒童車廂,用來在假日時引爆觀光熱潮,讓大人小孩搭個幾十分鐘或一小時,做為交通部友善兒童的政績宣傳那種車廂,我們要的是深入我們的生活,看得到也用得到,用心考慮兒童與親子需要的車廂,內部佈置許多親子所需要的設施,圖書,遊戲區,哺乳室等等。
這不是一種恩惠,是一種對兒童的接納與善待,但我們知道這非常的困難,在這裡我可以說一些典故。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該如何教養兒童盡量少給父母及社會惹麻煩,並成為高尚有用的人,持有種種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們對於童年時期的認識和興趣則是最近的事,在幾個世紀以來,兒童一直被視為較小,較弱,較少智能意見的小成人,許多研究兒童發展的專家表示,過去成年人並不曾認為兒童與他們有任何「質」的差異,或有任何的特殊需要,古代畫家跟雕塑家甚至都將兒童描繪成縮小的成年人(以上來自桂冠圖書兒童發展一書)。於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的人類歷史中,兒童一生下來就被強迫套上成人的軀殼,可以說,「兒童」這種生物並不存在。
到了十七世紀,父母們開始注意到孩子甜蜜,單純,令人愉悅的天性,他們為孩子製作特別的穿著,而不只是將成人的服裝縮小尺寸,而且承認在跟兒童共同嬉戲中得到快樂,而那距離現在還不到四百年。
但是讓人遺憾的,現今,我們已經知道兒童不同於成人的特質,但由於一種成年人的自我中心與傲慢,或者說懷抱上下威權心態,兒童仍然是以配合大人的這樣一種生命狀態來存在的,以一種附屬,過渡期的方式(忍個幾年等他長大),在和成人一起生活的,兒童好像在我們身邊,但有時候他們又好像被隱形了,當我們去醫院探望病人的時候,當我們喝喜酒的時候,當家裡有客人長輩的時候,我們忽然變了一張臉,要孩子壓抑好奇的天性,拒絕他們一時的忘情,包括大叫或大笑,要他們安靜,不可走動,動不動加以斥責。
我們彷彿天真的期盼孩子們在瞬間變成另外一種人,但,這種期盼是合理的嗎?
因為我們存著這種成人的本位心態,以及認為自己可以擁有像京劇一樣隨時變臉的特權,我們才會不把日常的生活環境依據孩子的需要做特殊的設計。我孩子現在七歲,在他三四歲以前,每遇到喝喜酒,都是我們夫妻倆人輪著陪小孩,這兩道菜輪我,下兩道菜輪你,跟著孩子上上下下爬樓梯度時間,看看觀景水池,到處走動走動,我曾經想到沒法可想,跟服務員借來很多筷子,在餐桌上用筷子排字母,排數字,來排遣孩子的無聊,如果我們不這麼做,一味的制止孩子,自然接著上演的是三次勸告不聽,打罵威脅恐嚇樣樣來。
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這些參與親子共學,力行不打罵不威脅恐嚇的全國各地父母,用同樣的精神,每逢搭火車,一下子拿出故事書,一下子拿出圖畫紙,還要玩很多的猜謎遊戲,當孩子們開心的笑著,同時記得提醒他們不要笑得太大聲,不但得使上三頭六臂,更是一場耐力的持久賽。
但是,這是我們為孩子「多做」的嗎?我們原本是不必要這麼做的嗎?不是的,我們願意為孩子這麼做。若不是如此看待,我們不就正把兒童看做成人的縮小版般要求?這麼一來,不就是把兒童變隱形了嗎?
我們尊重人的不同個性,有的活潑有的內斂,有的認真有的隨興,男人女人也有先天特質上的不同,不同國家的民族性也不同,兒童這麼明顯的跟我們成年人不同,我們難道不需要尊重他們的不同?若在童年時期,他們不被承認,被拒絕被否定被負面語言傷害被歧視排斥,這樣的養育土壤,怎麼能長出溫暖包容能接納傾聽別人的成年人呢?這是靠一對父母的能力能單獨完成的教育目標嗎?
今天這個爭取親子車廂的行動,不是爭取一個設施而已,而是讓兒童在公共場所中現形,讓兒童的特質在我們的生活中真實的存在,我們呼籲的是對兒童的認識與理解,與對兒童的接納,我們不希望在有親子車廂之後,孩子們是被用一種趕過去的心態對待的,親子車廂可能座位滿了,同時,在生活中很多時刻,在各個公共場所,成年人們也必須跟兒童共處,讓我們能換一種欣賞的角度,和孩子的不受拘束與創造力共處,創造力有時候跟惡搞也相差不遠,孩子總也有江郎才盡的時候,變不出創意的下場看起來就像是惡搞,而當孩子們的行為對我們造成了困擾,比方我們很需要休息卻被打擾,我們當然能表達自己的需要,請先不要動怒,先不要評價,稍微體貼為孩子的身心照顧而勞累的父母,那些勞累是沒有寫在臉上的,但天下卻幾乎再沒有比當父母更勞累更不眠不休沒得喘息的事了,如果我們能抱著這樣的心情,相信一定可以溫婉的溝通自己的需要,也許我們一句溫暖的關心,更能給予父母動力去好好和孩子講理。

期盼一種「友善互動,積極溝通」的氣氛,期盼社會能給親子更多協助與友善對待,這是我們今年度推出的第一項友善親子空間的行動,後續也將陸續的提出更多的主張。
(期盼能支持分享本文,凝聚社會討論與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