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親子共學好了!
其實我一直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在這樣微公開的場合聊這個我目前還沒有非常想公開的部份。原因是,我還不熟練⋯但,我的紀錄似乎引起了幾位媽咪的關注。那咱們就來聊吧~
A.怎麼接觸認識這個共學團的?
是我曾經教了四年的學生推薦給我的。她參與了一個活動,當天講師就是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的創辦人,她覺得這位創辦人的演講有些想法很特別,所以推薦給我,讓我有機會也可以瞭解看看。二話不說,查了宜蘭場次的實踐班,立刻報名匯款繳費,就去了。
B.這個共學團在幹嘛?會找老師來幫孩子上課嗎?
嗯~我得語重心長的說「不會!」
沒有老師,大家都是學生。孩子是學生,爸媽也是學生,區域領導也是學生,就是一群在教育的路上實打實的邊走邊學習的親跟子。因此,我深深覺得「親子共學團」這個名稱太適合這個團體了。跟一般很多家長群聚找來某個專業老師,讓孩子體驗游泳?滑步車?直排輪?滑板?吧啦吧啦的完全不一樣。
那一定想問「那你們聚在一起幹嘛?」
好~這個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問題。趁我現在還記得我第一堂課的心境時,來好好說說我本人最真切的感受。
「就是⋯沒幹嘛!」真的沒幹嘛。
當時是夏天,超級無敵熱的夏天。找了一個有乾淨水源、有涼亭的地方,就這樣看小孩玩水、吃東西、聊天。
「就這樣?」
「對!就這樣!」
「就這樣?」
「對!就這樣!」
到這一定想⋯那你們聊天的內容肯定很有深度吧!?聊了些什麼?
「我最記得的是我們那天幾個爸爸媽媽一起追劇。追區域leader跟她親媽的爭執過程⋯」
「什麼鬼東西?花錢花時間去聽別人跟她家人的衝突過程?」
其實我當下的想法也差不多,但由於我個人很愛聽故事,所以我聽得很認真。肯定覺得我就放棄這個團體了,對吧!?
「我最記得的是我們那天幾個爸爸媽媽一起追劇。追區域leader跟她親媽的爭執過程⋯」
「什麼鬼東西?花錢花時間去聽別人跟她家人的衝突過程?」
其實我當下的想法也差不多,但由於我個人很愛聽故事,所以我聽得很認真。肯定覺得我就放棄這個團體了,對吧!?
沒有!我通常對事對人都不會只有一次機會。所以我去了第二次。第二次找了一間鄉下國小的風雨球場做共學地點,那天幹嘛呢?就是會打球會騎車的小孩聚在一起騎車、打球。像娜姐這種小北鼻,就是黏在我身上。全場只有我們一個是幼嬰,所以我們只能看別人玩,跟其他家長也還不熟,也沒什麼話可聊。幸好當時某位媽媽是學校輔導老師,剛好放暑假就跟爸爸一起出席(其他時間都是爸爸陪同共學的),她跟大家分享了體制內學校的五四三,這個部份是我比較熟悉的,所以還能跟上一點步調。接著一起吃了午餐,我們就回家了⋯
一樣⋯又是沒幹嘛的一天。
我正在猶豫這個團體是我想要的嗎?的同時,因為娜姐還太小,炎熱夏天實在不怎麼適合出席野外共學,全部黏在身上,媽媽我實在承受不住。所以我們暫停了共學!
但我卻沒有因為這樣脫離這個團體的原因是「讀書會」。(所以比起共學,好像大家比較容易看到我紀錄的是讀書會)
可能因為讀書會的時間都在小孩已經睡覺的時段,我可以比較輕鬆的做自己的事,每個家長也比較有時間分享觀點、想法或進行討論。就是這個階段把我留下來了。
裡面的家長很多元,到底有多多元?我也無法明說,因為我根本都還沒摸清大家的工作、家庭(是在家庭調查?)就暫停共學了。但是,很明顯的討論一件事,卻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觀點,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沒有忌諱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即使大家觀點不同,卻沒有人會阻止你/妳,反而會有人push你多說一些,描述的更仔細一點。(發現特別的地方了嗎?)在這裡,我可以聽到一件事情有三五種看法、想法、作法,而這些都不會是身邊同溫層的人給予的。因為你們是同溫層,所以想法會很接近,甚至一致,但是這樣大家的盲點也就一樣了。一起往死胡同走,就一起在胡同裡死。
「那共學團到底在幹嘛?」
就我目前很淺白的理解是他們是一群在維護、提倡兒童人權的爸爸媽媽(台鐵的親子車廂便是他們努力爭取的資源)、一群在努力實踐真實民主的親子(你有想過什麼才是真民主嗎?)、一群很努力在跟這個大環境共存共好的人類(最近在連署拯救桃園藻礁,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有興趣,歡迎YouTube桃園藻礁或藻礁 中油。如果願意列印連署單、簽署、寄回,7000歲的藻礁公主會感謝您的)。
後來我也理解了為什麼我第一次參加共學時,leader會分享(應該說抒發)她與她媽媽之間的衝突,因為在共學裡所接觸的不是國英數地理歷史,而是我們最貼近的生活、環境、情緒與衝突。猶如林先生常說的工作上出錯難免,但想辦法解決就好了,都是有辦法可以修復的。但是,這是因為這些過錯看得到、救得了。那我們看不見的那一部份呢?情感交流、價值衝突,這些話都是一出口就收不回,改不了的,如何改觀?如何理解他人?又如何讓人瞭解?這些都是學校裡不會教給我們的。如同近年來的社會新聞不斷報導每年都有孩子自殺、每年都有大學生因為過不了情關跳樓,甚至愛不到就毀掉的想法層出不窮。這些到底誰來教?誰來處理?(對齁~為什麼輔導課是輔導國英數,不是「輔導」情緒或感受?)
我是共學菜菜鳥,連書也沒認真看(有空打這麼長一篇,沒空看書)。不曉得這個團體是不是你們在尋找的、適合你們的?但多瞭解一個團體,就是一個給自己跟孩子多一個親密的機會。至少我是這麼想啦!
阿公阿嬤、懷孕媽媽、只要對親子關係教育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一起共學喔!一起來研究這些正在探索世界的小生物們吧!
有更多面向,邀請你來聽實踐班,報名連結(內有更多詳細說明):https://forms.gle/XbLipzZ1aEPCrspy6
2021年的各縣市實踐班課程在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