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台灣公民陣線成立聲明


二○一九年三月十八日這天,七十五位公民運動者集結,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台灣公民陣線」。台灣公民陣線準備推出「公民政綱」,深化台灣的民主。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三位成員郭駿武、張淑惠、閔柏陵也是共同發起人。

在記者會上,本會常務理事張淑惠表達參與發起「台灣公民陣線」的想法緣由:「我前幾天天聽說,去年大選後,有許多深感無力的人們,開始討論要不要移民,移民的業務成長了許多,移民後,是不是要重演在餐廳端盤子的無奈呢?我們不忍心責怪,但是面對國家這麼大的危機,這是我們要做出抉擇的時刻,這是我們深愛的台灣這是我們的家園,我們要孩子在這裡長大,許多民主運動的前輩犧牲生命捍衛民主,我們過去也一起努力扭轉過國家的未來,相信只要我們繼續團結一起努力,我們可以再次發揮影響力,把自由民主的台灣留給孩子,當我們感到猶豫害怕,看著孩子的笑容、看著他們的眼睛,他們會給我們力量,我們要做正確的事情,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台灣公民陣線成立聲明


今天是台灣公民運動者的重要集結。
首先,我們為何選在這個時候發聲? 2018年11月24日的選舉雖然只是地方層級,卻給予國際一個錯誤的訊息,即在全世界自由陣營警醒並集結反抗極權中國之際,台灣人卻釋放往中國靠攏的印象。我們擔心2018地方選舉的效應恐導致台灣逆向操作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也深恐台灣在先輩締造的歷史方向下逆流倒退。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站出來,並敦促國人重新詢問自己,為何我們需要國家?為何實踐民主?為何戮力保護一個民主的共同體?

三個共同信念

無論台灣公民在1124作了什麼選擇,我們相信以下三項是絕大多數台灣人的共同信念:
一、確保台灣主權獨立。我們相信,不管她的名字是什麼,台灣人最大的共識是,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走出威權治理的歷史暗夜,迎向獨立自主的民主政治是台灣人共同努力,前輩無私奉獻的成果。任何人或國家皆不能剝奪這個共有的資產。
二、持續深耕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今天,不管是住在台灣,還是遠赴國外,甚至到威權國家工作的國人,都珍視我們這份得來不易的民主。只有民主與人權繼續深化到教育、工作形式、組織運作等日常生活的場域,自由的創作才會發生,文化的創生、經濟的轉型才有可能。
三、永續台灣美麗的家園。民主既是為了確保台灣每一位公民的生存權,激勵其生命力的發揮,共有家園的經營則需要當代成員之間的承諾與合作,並且共同對後代子孫相同的權利負責。
國家的形成在此扮演最核心的角色。唯有實踐民主,由人民拿到定義國家的權利,並藉由體制和人民的協力,國家才得以幫助人民實現自我,增進互助,使後代子孫共享民主與自由的資產。

台灣民主的歷史困局

1124的選舉結果給予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過去代表改革的本土政黨遭受的執政挫敗,不應該被解讀為人民反向召喚威權復辟。更深層的意涵在其反映出台灣長年累積的諸多問題,以及執政者困於經濟轉型導致分配不正義。人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終以末日式的歡樂和立即「發大財」的想像作為情緒出口。
當前迫切需要的實是橫跨歷史縱深,以及放在全球化框架下的國家總體檢。台灣長久依賴的代工體系,一個按照他國定義的需求來生產、依靠先進國家的知識與技術支援的經濟模式已告失靈。經濟轉型未竟,低價競爭成為主流,造成的薪資停滯與分配失衡,釀成台灣經濟起飛50年後最嚴峻的考驗。
經濟層面的困頓顯非單一原因所致,乃台灣累積數十年的依賴體系與威權歷史造就的思考怠惰與回應被動所致。不管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教育諸面向,皆欠缺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導致缺乏創造力與主動建構制度與文化的能力,國家因此停滯不前,人民也對前景悲觀。經濟的困局只是冰山一角,而2014年318運動面對的恰恰是這些沈痾的積累和暴露。如此嚴苛的考驗,不是對舊日威權的懷念,或是嘉年華式的自我麻醉得以逃避,更不可能仰賴中國帶有侵略野心的利誘可以解決。
台灣自身累積的問題,包括把民主狹窄為選舉與尋租行為、欠缺共同體的合作精神與責任感、缺乏反省威權歷史遺留、對經濟型態想像貧瘠、怠於將個人實現和群體目標結合等導致的民主淺層化、分配不正義、社會排除等現象,終須國人自我的反省與努力方得找到出路。若反而導向對民主信心動搖,依賴極權中國之外力,則將是一場永世的災難。在國家內部面臨全面的改造,外有中國強權之威逼下,我們更不能失去自立的意志與同舟共濟的精神。

以「台灣共同體」作為突破歷史困局的總戰略

我們在此提出以打造自由、平等、團結、永續的「台灣共同體」作為突破當前民主困局的總戰略:
一、「民主」需要共同體成員相互的「承諾」與「護持」才得以永續。民主不是選舉儀式的嘉年華或偶像崇拜,也不是個人自利的尋租管道,民主是個人權利和群體共利的協商機制和文化建構;民主亦是挖掘個人才華,成就群體福祉的共生模式;民主更是透過反省威權歷史的自我再生。需要每一位共同體成員的肯認,反思與共同維護。
二、新經濟需以人為本,以社群共善為方法。經濟轉型涉及對社群的責任感,知識建構的主體性,社群關係、人與環境關係之修補與社會權平等種種觀念體系的轉變。因此,國家應以「社會投資」為方法,妥善照顧個人與家庭,平等重視共同體內與環境體系內的每一個生命權益,促進相互之間的生命連結,並以此作為鼓勵人民創新的社會基礎,拓寬經濟轉型的社會空間。
三、進步價值並非少數者信念,反而是推動社會蛻變的啟動力。如果社會投資是社群生活物質面的照顧,進步價值就是社群精神的革新動力,增進新世代的社會參與與責任感。歷史給予每一世代不同的世局環境和挑戰,新世代有其凝聚共同體的不同方法與象徵。唯有透過年輕世代主動打造共同體新的倫理價值和共感經驗,政治認同才得以延續和傳承。唯有從自我出發的社群之愛,才是社會團結的核心、創新世局的動力、國家認同的基石,以及民主防衛最堅強的基礎。
四、以「價值連結」重塑國人的地緣政治座標。台灣獨有的特質來自歷史累積和地緣政治雕塑而成,世代子民皆在這樣的內外動力下,搏鬥出自我的立足點。然而國民黨近半世紀的統治,卻以「兩岸」取代「國際」,壓縮國人視野,誇大中國的份量;其讓國人在歐美民主國家支持台灣的歷史高峰,無法掌握國際有利情勢,開拓自我生存的空間,仍舊以中國做為經濟想像的來源。
然以中國本身的極權腐敗本質,依靠市場規模撐起的經濟假象終有吹破的一天。復以其高度的侵略意圖,台灣除了極力擺脫中國磁吸,爭取面向自由世界之外,別無他途。政府必須掌握時勢,幫助國人釐清世界局勢,拓寬國際視野。並以人權、生態、互助等價值來連結周遭亞太與歐美民主國家;以平等互利之精神相互參與,創新合作形式與產業形態,使台灣成為國際民主社群中引領價值創新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五項具體行動

為了實踐以上的信念與戰略,台灣公民陣線將推動以下五項具體行動:
一、推動進步價值驅動的創新經濟:
台灣經濟若要從現今的投資/效率驅動舊模式轉向創新驅動的新模式,必須具備足夠的自主創新(homegrown innovation)能力──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從自身社群需求、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衍生出創新科技、方法與產業。事實上,進步價值,例如平權、生態與互助,恰恰就是定義需求與問題的基本框架。因此創新經濟的背後實是進步價值的動力,並搭配相關立法與優良治理;兩者的相互增強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二、推動國家投資個人與家庭的社會團結政策:
生產體系的長遠競爭力,取決於共同體成員的創造力、持續的學習力,以及彼此間的互助合作。國家必須基於平等原則,對於個人與家庭投入足夠的社會支持(尤其是托育、長照、教育公共化、職訓體系,彈性學習等),作為社會團結的機制和基礎。否則在貧富差距持續惡化與長期低薪化的發展脈絡下,台灣民主極易陷入內部崩解,更遑論永續經濟發展。
三、建立民主防衛機制:
台灣的民主是共同體成員合力奮鬥的成果,然因特殊的歷史緣由,少數國人自甘貶抑,視台灣為地區政府,幫助敵人宣揚一國兩制之主張,拋出猶如延續一國內戰狀態的「和平協議」之議。以中國對我併吞野心之炙,加上台灣本身體制之闕漏,台灣之民主與獨立事實猶若不設防之城,而國人欲維持自由民主現狀的期待,實如脆弱的風中之燭。 因此,國家目前最為迫切需要者是明文的法制規範,保障台灣現狀不受內部與外部非民主程序的改變;唯有透過法律規範,明訂改變現狀必須進行嚴謹的民主審議、通過台灣共同體成員的公民複決,才能替台灣的自由民主,構築抵禦攻擊的最基本防線。
四、推動公民應對資訊戰的機制:
台灣已無可規避進入敵人以複合式媒介進行的混合戰狀態。藉由資金和偏差資訊的介入,中國勢力不僅採用俄羅斯模式,甚至透過在地協力者,全面介入台灣的選舉,影響人民資訊的接收、判斷和決定。情勢已屆緊急,然而台灣相關技術尚未到位,唯一可靠之防衛就是人民自我的覺醒,藉由民間組織協助人民建立對應資訊戰的機制。唯有全民主動建構防禦網絡才能避免台灣陷入混合戰的最終陷阱:「被迫接受統一」。
五、針對2020大選以及未來國家發展願景提出公民政綱:
回顧台灣戰後民主運動的進程,政黨透過大選政見的提出,在解嚴前後成功地推動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總統直選、老農年金等重大政治社會改革。曾幾何時,主要政黨在台灣的選舉文化中失去方向,喪失了設定議題的能力。在重視候選人形象包裝及樁腳動員的選舉文化下,政黨疏於提出願景,擘畫理想,積極實踐,與升斗小民一起圓夢。拒絕民主沉淪,是政黨的責任,也是每一位台灣公民的責任。我們將針對2020大選以及未來國家發展願景提出並推動「公民政綱」,凝聚對台灣重大政治問題的階段性共識,並經由座談、出版、巡迴演講、政黨對話、公民運動等方式,推動公民政綱的實踐,打造自由、平等、團結、永續的台灣共同體。

台灣公民陣線發起人名單:

Ciwang Teyra
台大社工系助理教授
王希
公民運動組織者, 公民媒體工作者, 教師
江旻諺
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
吳介民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吳啟禎
學者,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
吳豪人
輔大法律系教授
吳叡人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呂忠津
教授
呂建德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宋承恩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健鴻
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
李惠仁
導演
杜文苓
政大公行系教授
沈伯洋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
周馥儀
文化工作者
官大偉
政治大學副教授,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林秀幸
副教授 經民連顧問
林佳和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佳範
副教授 台灣師大公領系
林欣怡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林雨蒼
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林盈達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
林倢
國際人權NGO工作者
林淑雅
大學教師、NGO工作者。
邱文聰
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邱伊翎
NGO工作者,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邱花妹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邱星崴
返鄉青年,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邱毓斌
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施逸翔
NGO工作者  台灣人權促進會
洪崇晏
永社副秘書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
洪敬舒
合作經濟研究,台灣勞工陣線主任
孫友聯
秘書長,台灣勞工陣線
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徐偉群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祝平次
教師,清華大學中文系
高仁山
台灣教授協會 社會經濟組 召集人
張信堂
前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張娟芬
廢死聯盟理事
張淑惠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
張烽益
執行長,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
莊程洋
組織工作者,台灣教授協會專員
許韋婷
T-WHY台灣打工度假青年協會理事長
許博任
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陳方隅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正芬
社會福利背景的學者
陳秉亨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
陳翠蓮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曾昭媛
婦女新知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閔柏陵
親子共學團領隊,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黃文雄
人權工作者
黃怡碧
人權工作者,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執行長
黃翊庭
青年,獨青一番隊總召
黃嵩立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
楊  剛
海外留學生,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總召
楊志彬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楊宗澧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
葉  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劉維人
自由譯者
劉靜怡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劉璐娜
NGO工作者。
歐蜜偉浪
牧師,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
蔡喻安
NGO工作者,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秘書、共生青年協會理事
賴中強
律師,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
賴振昌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閻鴻亞
詩人、導演、策展人
戴興盛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謝昇佑
商,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謝國清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北投社大校長
藍美雅
大學教師、社區工作夥伴,英語導遊、NGO參與者
顏厥安
台大法學院教授,台大特聘教授
魏揚
牛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嚴婉玲
自由工作者,台南新芽協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