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Burtina Huang(台北共學平日二團助教)
可5y3m、寬3y3m 已經領了一年多的零用錢,每人每月700元。零用錢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怎麼用,在爸媽都不認可他們的價值判斷時,他們可以有最後的殺手鐧~我要用自己的錢自己決定!極端點的舉例:他們要把錢送給朋友,要拿去沖馬桶,要拿去買一堆垃圾食物吃到自己生病,我們也不能反對。為什麼要放手?就是要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也有讓孩子 「成為和我們不同的人」的接納。
至於零用錢為什麼是無條件發放的,不用勞務或其他條件換取?請google參考「無條件基本收入」概念。不勞而獲,很容易被認為是負面的,然而,每一個生物來到這個世界,吃和住是在自然而然的本能與權利,但對於人來說,還有一個基本權利:「人權」,我們認為那是一個人的尊嚴,一個人藉由它來認定自己的價值。感到有權力的人,才可能完全擔起自己的決定,為自己負責而不是責怪那些被迫讓自己決定的人事物。讓孩子擁有權力,他才能用同樣的尊重去看待他人,而不是秤斤論倆地用自己認定的價值觀去評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他付錢給他,「值得」被好好對待。所以我願意用零用錢去餵養孩子的自我權力與對他人的寬容。
如果要有條件發放零用錢,那又要定義什麼是有價值的勞動?非得是勞動嗎?勞動明明是社會上最廉價的,藝術創作(工作)呢?社會運動(運動)呢?哪些值錢 、哪些不值錢?那會更複雜。最後會發現,不論我們決定哪些 「行為」是應當有收益的,都會有所偏頗。例如,做家事是應該的,不可以領錢,那為什麼我們會花錢找人來打掃家裡?賺打掃錢的人,又會怎麼被孩子看待?不花錢請人打掃,那誰打掃,打掃就是「應該的」嗎?
每一個決定發放或不發放零用錢背後的價值認定,都需要仔細檢視,而最後認定的到底是大人?還是孩子透過自身的體驗去理解?大人說「你再不好好唸書,以後就去收垃圾。」我弟弟小時候回:「收垃圾的人很偉大啊。」讓大人不知道該哭該笑...他的書還是唸得很爛,但他現在是我們全家都引以為傲的運動員。為了讓那些很功利的家長放個心(?),他現在賺的錢比我這個從小就超會唸書姊姊多很多,如果你們硬要用金錢來衡量成就的話。
回到無條件零用錢發放,為什麼我們決定是700元?那是幾次討輪之後,決定我們可以放手的限度(其實一開始是900元,默默減縮成700元 XD)。
一年下來,可可每個月都是月光光,而且是從前三天就月光,變成一個禮拜、半個月...,一直到去年12月,他在耶誕節前一週看到玩具特賣會,把最後的錢全送給弟弟買齊兩盒恐龍。這是第一次,可可願意把自己的錢無條件送給弟弟花。前面的半年多,每次都是寬寬剩下不少錢,姊姊早早就花光光,最後依附弟弟過完整個月,弟弟也對待姊姊不薄。這全是他們倆自己決定的,不論分享不分享,我們都不給意見,只強調 「擁有」:那是誰的錢,誰就可以決定。當孩子感到真正的全然擁有之後,他們怎麼運用,往往和我們想的不一樣。自私,果真是因為匱乏,因為感受不到全然地擁有,很多時候甚至是一種自我權力的匱乏。
———重點來了的分隔線———
就在前幾天,可寬都把自己的錢花光了,在購物中心吃完飯,他們說想要去釣魚(投幣打電動)。我和一珊都不想,可可說他可以花自己的錢,我們提醒他,他們倆早就把這個月的錢花光光了。
可可突然問:「為什麼有錢的人就可以決定?沒有錢的人就不能決定? 」
我心想:來了!來了!我等這個問題很久了!!!
我很快地重複可可的問題問老公:「對啊!為什麼有錢的人就可以決定?沒錢的人就只能看人臉色?這個問題很重要耶!」
因為這是發放零用錢必定會遇到的問題。
當初發放零用錢是為了提醒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這關係到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建立。但無條件基本收入到底要多少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一個月700元,到底是多是少?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不是應該無價的嗎?無價的東西又要怎麼衡量呢?我期待可以和可寬開始討論什麼是工作?什麼是人或物的價值?但還沒想好怎麼說起,可可就先開口了...
可可:「為什麼沒有錢的人就不能決定?」
一珊:「嗯...你覺得有錢的人不能規定別人要做什麼對嗎?」
可可:「有錢的人也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因為那是他的錢,他可以決定啊~可是沒有錢的人也可以決定啊~」
我:「你的意思是大家都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不管有沒有錢,對嗎?」
可可:「可是沒有錢的人可能是自己花光光的,當然就沒有錢了啊~」
我:「你是說沒有錢的人,是他自己決定把錢花光光的,所以現在當然就沒有錢決定自己要買什麼了嗎?」
可可感覺有點混亂,猶豫了一下又說:「嗯...不對。他可以自己決定啊!他可以想辦法找人給他錢,別人應該要讓他決定啊! 」
我:「可是你剛剛又說有錢的人可以自己決定啊。萬一有錢的人決定不給別人錢怎麼辦?」
可可:「那他可以自己決定嘛~懂嗎?」
我:「.......」
一珊:「那我可以決定不要給妳錢去釣魚嗎?」
可可不甘願地立刻大聲回應:「可以!」接著又冷靜下來接了一句:「可是我想去玩釣魚怎麼辦?」
我見了可可的反應,忍不住想幫她:「我不想去釣魚是因為我不想太晚回家,我累了。如果你可以只玩一次,我可以給妳錢。」
可可:「好啊!弟弟我們等一下去釣一次魚好嗎?」
寬寬:「不要。我我我..要去玩具店看看看..樂樂..高。 」
我:「弟弟,你知道你已經花光這個月的錢沒辦法買...」
弟弟打斷我說:「我我我...只是要看看!我沒有要買!」
我:「喔...對不起我誤會了啦。你只是想去逛逛對嗎?」
寬寬:「對!」
我: 「那可以不要逛太久嗎?因為我累了,想早一點回家。」
寬寬:「我只要看一下就夠了。」
我:「謝謝你。」
我不確定發放零用錢這件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畢竟用零用錢來達到「放手讓孩子決定 」,使得零用錢也變成一個權力發放的藉口媒介,最終還是會導向「錢用光了我就沒權力」的窘境。父母還是必須意識到權力的不對等來自於資源的不對等,而孩子的資源始終全部掌握在父母手裡,父母是社會代言人但畢竟不是真實社會,即使我們用盡心力想要模擬真實社會的價值規則,自始自終還是我們在玩弄手上的牌來決定勝負。但這一年來,光是觀察可寬如何運用自己的錢,就讓我用更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們,也給了自己不少衝擊、檢視自己的機會。
兩歲的寬寬即便錢足夠買下所有的玩具,他還是只會精挑細選的只選一個。四歲的可可則是看到什麼又想要什麼,完全不會考慮到接下來怎麼辦。每次還不到月中,可可花完錢就會拜託弟弟幫他買零食、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寬寬幾乎都不會拒絕,只要他可以買到自己要的小東西,他也會想要幫姊姊買一份。但漸漸地,寬寬開始拒絕姊姊了,姊姊也開始會稍微思考自己要什麼再出手。到了十二月,竟然反過來變成弟弟要買兩盒恐龍,姊姊只要買一個芭比娃娃,但弟弟錢不夠,姊姊主動說就用他的錢貼補。這細微的轉變,非常有趣。
用零用錢的方式,讓孩子能真正自主,即便那是有限度的。我很慶幸自己用零用錢畫了這條界線,因為我知道要自己完全放手讓孩子決定許多事情還是有限度,這不是現實的考量,而是我自己這關就沒辦法完全過去。花錢、省錢、什麼值得用錢等等的理財價值判斷,我們都沒有給可寬任何暗示或建議,我們希望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價值交換的運作方式,他們來決定是否合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我們再來和他們討論。關於資本社會、人的價值等等問題,成人都搞不定了,又怎麼能教給孩子多少?人是有價值的,於是我們無條件給予;每個人能夠擁有、揮霍,這是理想。每個人用金錢來達成目的是有侷限的,每個人能夠運用的也是有限的,這是現實。
理想與現實間的擺盪,我看到可可臉上那幾秒鐘的價值錯亂猶豫表情時,突然很高興。她也開始思辨了。
#養孩子就是要思考社會議題
#父母就是社會的代言人
#人決定社會,社會也會反過來決定人
#養孩子不能只看教養書!從個人身心到社會都是重點。看點哲學是個好的開始。XD
※※※活動訊息※※※
若您對我們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有興趣,歡迎報名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近期的課程有:
3/10-11 台東家庭教育實踐班
3/17-18 北區家庭教育實踐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