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育兒,你選哪一派??先聽聽科學性的角度吧!!】


                                                                    圖文: 鄭宜珉


想像一下, 如果妳遇到了一件很沮喪, 很難過的事情, 你忍受了很久, 終於情緒潰堤, 讓淚水洗滌你積累已久的壓力。此時,你的身旁來了你最親密的另一半, 你希望他………..

1. 走過來, 用雙手擁抱你, 輕輕的拍著你, 靜靜陪伴, 並傾聽你仍未發洩完的一切
還是
2. 把你關在封閉的房間, 訓練你哭一會兒, 等到你已經不哭了才過來, 制約你知道, 不是哭就能獲得你要的, 訓練你自己獨立
身為成人, 我們往往希望自己的感受被聽見、被重視,然而, 面對嬰兒, 我們卻常常忘了, 嬰兒也有情緒感受
剛剛出生的嬰兒, 就像一個到陌生遠地旅行的旅人, 不會說當地的語言, 也不知道當地可能會發生的一切, 連要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吃、喝、拉、撒,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此時,如果突然出現了一個來自同鄉,但是熟門熟路的朋友,願意帶著你,認識這個新世界, 即使只是滿足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你恐怕也會立即無可救藥的愛上他, 天天期待著他的到來和靠近。倘若,他在第二天就告訴你,你該獨立了喔,不能再天天依賴著他,那種被遺棄的想像感, 恐怕也會淹沒你。其實,你知道你是可以獨立的,但是,不是現在,而是在他的引導之下,慢慢學習獨立。
人類的嬰兒,在大自然所有物種當中,可以說是最軟弱無力的一種,牙既不尖,爪也不利,連自己的獨立行動都有困難的嬰兒,一出生開始就必須大量仰賴周遭的成人,才能完成所有發展上必要的任務。因此,人類的嬰兒一出生,就會無可救藥的愛上他的主要照顧者,在一般的情形下,通常是他的媽媽。嬰兒必須從不斷的需求被滿足的過程當中,學習發展和媽媽之間的親密關係,然後再這樣安全的基礎上,再漸漸的學習慢慢獨立運用身體與環境互動。
一開始,就像一個還沒有學會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愛情關係的戀人一樣,有時候,由於能力的侷限,嬰兒的表現會讓成人覺得似乎過度依賴了,而讓也是剛學習當媽媽的另一個戀人感覺到….喘不過氣…, 於是乎,就有了一堆建議讓媽媽們訓練寶寶獨立的網路資訊”, 最典型的就是一種稱之為控制哭泣(controlled crying的訓練方式,在台灣又被稱為百歲醫師育兒法(源自一本書籍)。這種方式,試圖讓媽媽們不被嬰幼兒的哭聲左右,反之,使用一種延遲回覆的方式,想控制訓練寶寶知道不是哭就有得抱,並且漸漸融入成人的作息。
表面上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的,但是,其實,卻充滿了教養的危機。
人類的嬰兒,在親子關係當中,其實,是採取主動的角色,多於被動的角色。用戀愛的關係來比喻,嬰兒和母親之間,是平等的戀愛關係,這個關係當中的親子雙方,都會因為性格、習慣、氣質….等等因素,影響這個戀愛關係的品質,在學理上,我們稱之為親密感和依附感。在談戀愛的時候,我們不會去訓練另一半獨立依照我們的作息 。戀愛關係當中的獨立同步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因為同為成人,我們擁有比較平等的伴侶關係,但是,面對寶寶,因為寶寶太弱勢了,我們很容易想扮演那個主導的角色。我們常常忘記了,這個親子之間的愛戀關係是寶寶未來的人際關係和人格特質的基礎。一個從小被訓練要吞下自己所有的壓力(別忘了,面對子宮外所有挑戰的嬰兒,壓力的程度,比你在陌生國度獨自旅行要大的多)的寶寶,腦部會開始形成一種運作模式(working model:碰到壓力隱忍,自己解決。然而,寶寶的腦不比成人,發展過程中的腦對於壓力是非常敏感的,壓力會形成身體的腎上腺素高張,而腎上腺素會沖刷掉嬰兒正在努力建立的腦部連結過程,因此,所以跟遭遇過度忽略經歷的嬰兒一起工作的專業人員,對於這種因為過度忽略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包括空洞眼神)都不陌生。
有些幸運的安然渡過這種訓練方式,沒有造成發展遲緩的嬰兒,表面上看起來,在某些時間點上,確實會呈現出完美嬰兒的狀態,彰顯媽媽當時的明智選擇,他們不太哭鬧,自己一個人也能自處,不管跟哪個成人都能泰然自若,發展方面也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這是依附感專家”John Bowlby”“Mary Answorth”所指稱的不安全依附感(抗拒型依附感)呈現的典型行為。雖然表面上這個嬰兒一切正常,甚至是乖巧的,很不幸的是,他們已經埋下了多年之後情緒障礙、憂鬱症這些心理疾病的種子。
最容易呈現這個後果的時間點,就是當這個孩子長大成人,開始要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時,會明顯的發現,他很難與固定對象,維持穩定而持續的關係,即便能安定於一個固定的對象,也容易在關係上顯得若即若離,因為潛意識當中,他已經被訓練到不輕易流露感受不依賴信賴身邊重要他人滿足情感的需求不輕易表現自己的需要“…..等等人格特質,但是一段美好互惠的關係當中,需要被需要一樣的重要,同時,適時表達這樣的需要被需要,也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
這種控制哭泣的模式,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就是會降低媽媽的敏感度。人類的身體,受到很多微妙機制的控制。哺餵母乳過的媽媽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當寶寶一哭,或是看到寶寶可愛的笑容,乳汁就不自主的分泌了!!人類的寶寶表面上很脆弱,但是英明睿智的造物主,卻為寶寶配備了好幾項功能強大的設備,讓寶寶在演化的過程當中,確保生存的機會。其中,最值得被討論的,就是笑和哭。多數的成人,都覺得寶寶的笑容令人難以抗拒,當寶寶發出笑聲,總是讓人捨不得把眼睛離開。您以為寶寶真的如此天真無邪嗎??其實,當你捨不得離開他時,你已經著了他的道了。對於沒有行動立的嬰兒來說,吸引親近的成人靠近,是確保他最大生存機會的不二法門,所以,幾乎所有的嬰兒都喜歡和成人膩在一起。但是,有的時候,成人會有一些屬於自己的需求,不得不離開嬰兒,滿足自己的需求。在大多數時候,如果嬰兒多數的需求已經被滿足了,也多半能安於這樣的狀態。但是,如果此時嬰兒的某些強烈需要尚未被滿足,他就有必要,有些更強大的設備,來和成人的需求…… 相抗衡了!!此時,哭,就扮演了這個角色。
舉例來說,如果您正在看著一齣精彩的電視劇,寶寶因為肚子餓了,在一旁著,正常情況下,沒有一個媽媽會放下自己看電視的需求,優先滿足寶寶的需求。然而,哭就不同了!!哭聲會誘發成人煩躁不安的情緒,因此,幾乎所有正常的成人,都會暫時放下手邊的需求,優先滿足寶寶,所以,哭聲的存在有其非常重要的演化上目的。生產過後媽媽身體的荷爾蒙影響,會讓媽媽對於自己寶寶的哭聲,有異常的敏感度,這是因為新生兒非常倚賴媽媽的敏銳投入,幫助新生兒漸漸適應子宮外的生活。控制哭泣的訓練法,意圖在對媽媽的敏感度進行減敏訓練,這樣的減敏訓練有個極大的風險,就是容易看輕寶寶的需要,如果遇上先天氣質是高需求的寶寶,媽媽容易感到挫敗感,相反的,如果遇到先天氣質是低需求的寶寶,雖然表面上很容易成功,但是卻很容易衍生寶寶有真正的需要而被忽略的風險,並且不容易建立親子之間的連結。
這時候,或許又會有媽媽大聲疾呼,但是,我已經幫他換了尿布,餵了奶,也哄睡了,但是,他還是哭…..,難道,我還要姑息縱容他嗎?這樣,不會寵壞他嗎?!這,又是一段我們對於寶寶的典型誤解。人類的腦,主管情緒的部位稱為邊緣系統,這個部位,在寶寶一出生開始,就具備一定的成熟度。換句話說,即使是剛出生的寶寶,就擁有強烈感受情緒的能力,也需要情緒獲得恰當的滿足。演化上的弱勢,讓人類的寶寶很渴望成人的靠近,他們不只需要生理的滿足,也需要心理的滿足。人類也是因為這樣,發展出群居的生活模式。嬰兒時期的寶寶,絕對不可能使用哭聲來操弄成人,所有的假哭等等想法,都是出自成人自己的想像,因為人類嬰兒腦的大腦皮質這個部份,此時尚未成熟到可以進行這麼複雜的思考,嬰兒的哭,是一種很本能的反應需求的行為。
行筆至此,或許又有媽媽要問了,那…..難道當了媽媽,我們就得犧牲一切,完全以寶寶的需求為主嗎??!當然……不是。媽媽的需求和寶寶的需求,應該試圖尋求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只能透過一種科學家稱為共舞(entrainment的過程達成。想像一下你和一個剛剛認識的夥伴開始跳舞,一開始,不管你的舞技多麼高超,如果沒有事先演練過,你們很容易就不小心踩到對方的腳,留下創傷的經驗,但是,慢慢地,如果妳們持續舞動,專心觀察對方的舞步,並且開始留意環境的節奏和音樂,你們會開始呈現一個默契,有時你扮演帶動的角色,有時你扮演跟隨的角色,兩人可以優遊自得的在舞池當中,分享彼此,享受彼此,發展美麗的關係。不管按摩、瑜珈、手語、或是游泳,都是意圖達成這種共舞的藝術工具
親與子之間的關係即是如此。就科學的演化角度,嬰兒是需要24小時和媽媽在一起的!!因為,嬰兒不分日夜的,都需要被照料,這源自於生活在遠古時代的人類嬰兒祖先,基因中演化的特質。當時的寶寶居住在洞穴當中,在晚上如果和成人分開了,馬上就成為掠食動物的美食,所以,當時的媽媽和我們周遭多數的哺乳類動物(貓咪、小狗)一樣,一步都不敢離開新生兒,新生兒求生的本能,也會讓他們一離開媽媽,就哭叫抗議。這樣的演化特質,仍然留存在現代寶寶的體內,畢竟,演化的完成需要長時間的環境因素支持。因此,現代的寶寶也不喜歡離開媽媽,一但離開,整個身體的化學平衡都開始紊亂。然而,現代媽媽卻很難以理解寶寶這種來自演化基因的強烈恐懼,現代化的生活,也無法支持媽媽們充分滿足寶寶的需要,因此,幾乎所有的媽媽都陷入一種兩難的危機感。這不是一種個案的單一現象,這種掙扎是每個為人母都曾經面對的難題。於是乎,人類的群居性格就開始想知道……別人是怎麼做的……..,伴隨網路世界的進步,開始….爬文!!但是,別忘了,不管媽媽看了多少教養文章,問過多少媽媽(或是專家)的意見,寶寶並沒有看過那篇文章,別人的寶寶也不是自己的寶寶。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人有資格告訴你,你該怎麼做才對。媽媽們應該充分瞭解有科學根據的資訊,偶爾參考別人的經驗,並且尋求和自己思維接近的支持團體,畢竟,每一個寶寶都經過造物者的精美設計,沒有使用手冊,也不是機器,所以,不管你是哪一派,最重要的是你是自己寶寶最需要的那一派。

美好的親子互動經驗,會帶給寶寶和媽媽雙方美好的滿足感,身為人母的經驗,是一輩子最特殊的一個,美好而享受的母職人生,帶給女性一生的滿足成就感難以想像,如果, 你已經選擇了媽媽這個角色,何不和你的寶寶一起合作,創造一段美好共舞的人生經驗。

註: 作者介紹 --  鄭宜珉 
一對龍兄虎弟的媽媽
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教育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北護理大學等校幼保系兼任講師
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新新寶母發行人
國際嬰幼兒按摩世界總會2008-2012教育主委(全球唯一亞裔理事)
金色鑰匙親子魔法屋股份有限公司教學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