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從借玩具到陪伴孩子&提升自己】



        圖文:台中假日團領隊 芷芳


恩恩媽媽說了一個事件,主要就是說面臨小孩跟別人借東西借不到怎麼辦?媽媽先幫孩子想好了替代方案,就是可以改玩別的。之後媽媽在想,替孩子想好『改玩別的』是不是會阻礙孩子的後續進展。

我想到那天共學團聯合大露營,別團的孩子其實帶了很多有趣的東西來,包含吊床,包含九宮格投球機,而孩子自然一直被吸引,想借很多時候不給借。
--

這個時候,我們要先想想清楚,『借玩具』到底是小孩的問題,還是大人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忍不住想要出手,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心疼』孩子借不到,看著孩子眼巴巴的表情覺得似乎有『責任』要給個什麼幫忙,又或者此時我們的心裡會跳出一個批判『為什麼不借?』『為什麼不分享?』『借一下又不會怎麼樣?』又有可能,我們心裡想的是,『別人都說不借你了,你怎麼那麼沒骨氣,還要在那裡看?就去玩別的就好了阿!』
(或者還有其他)
這些想法裡面,其實都隱含我們大人的價值觀點,以及我們過去生長的脈絡,有一些我們無法接納的行為地雷點(例如見不得小孩討好別人),甚至,我們不能面對小孩借不到的失落情緒。
所以小孩一哭,一傷心,我們常常無法讓孩子經歷那個過程,所以要馬就是幫他轉移情緒『我們來作什麼別的』『不然.......』給一些彌補替代的過程。
這個方式,長大以後,有可能會當孩子在面對失敗,挫折的時候,他就非得要靠什麼來彌補(例如拼命大吃,例如抽菸,例如.........
最後回過頭來,我們還是要分清楚,這是小孩的問題。
小孩當下可以選擇他要如何是好。
他有可能就從頭到尾眼巴巴的看著,直到曲終人散,他也有可能非常生氣,大哭大鬧一個小時,他也有可能想盡辦法,最終和玩具主人變成朋友一起玩耍。
那我們呢?我們陪他經歷這個過程,屬於他的過程。
事後,我們可以陪孩子討論,想清楚他在這個過程之中的感受(別人不給你的時候,你的心情是什麼?)(你是真的想要那個東西,還是你其實只是想跟他玩?)(你傷心是傷心被拒絕,還是傷心得不到那個東西?),或是想辦法(辦法當然要孩子想,不是我們給喔),或是陪孩子猜猜看,對方為什麼不給自己。
當中有很多細緻的問答跟思辨,可以花一些時間陪孩子釐清楚。(請多多閱讀PET)
--
再來就回到大人本身的這一塊,想清楚自己看到小孩借東西失敗時的心情之後,接著就得照顧自己,幫自己把這個卡點拿走。
不然無論我們怎麼努力表面的部份(例如不囉唆,例如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我們的心裡都還是會處於要爆不爆,遇到點就得去深呼吸冷靜,告訴自己不爆不爆......
唯有認真提升自己,才不會必須一直在方法上打轉。
那天有個媽媽跟我聊到,到底大家來共學,都是為了教養,還是教育?
這是一個很深的問題,我們常常剛來,都是為了一些相處的小摩擦,一些生氣點,但漸漸的會發現,那不只是教養,其實甚至可以往上到,我們對於教育的看法,對於人『學習』的理解,以及被傳統教育帶大的我們,會產生的一些僵化概念。
到底要怎麼把卡點拿走呢?可以找我們幫忙分析聊聊(很快,但是一次治一項),每天認真的把自己的卡點記錄下來,一件小事就好,然後認真的自己思考背後的思考跟在意的地方。拿個顏色的筆,為現在的自己畫一幅畫,畫完之後看看給你的感覺,為自己說說在畫裡的想法。
然後我推薦一本入門書,我翻一翻真的覺的很好用,我們也可以來讀,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如果想看大觀點,看以色列媽媽吳維寧寫的那本『孩子我要你做自己』也可以在表面的思考上有些反思。
--
我的結論是,這兩件事情(往內看自己,跟往外找方法,瞭解小孩),是要並行,而且花一些力氣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長大了一定會越吃越甜,我們一起努力吧!





【2014.12/27~28台中 親子共學父母教養實踐班簡章】(請注意12/27當天是年假補班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