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過年的小小閱讀心得~關於孩子暴力的一種解讀
摘:今年除夕不圍爐,在台東太平洋岸,閱讀、慢活、整理自己、陪孩子,這是短短一點讀書心得,提供解讀孩子暴力的一種角度,祝大家新年快樂,並且記得,當孩子面臨親友不能同理或粗心粗魯的對待時,要當他(她)的靠山,幫忙解圍喔!敬祝闔家平安,幸福寧靜!
慢活過年最幸福的,就是得以閱讀,它有助於整理最近的生活觀察與心得,今天的這本書有點硬,但有一段值得分享,它說:「無能的狀態會造成冷漠,它是暴力的源頭,當我們使人們無能為力時,我們也正鼓動而非控制了暴力,我們社會中的暴力行為,大多是出自
那些試圖建立自尊,護衛自我形象,或想顯現自己份量的人。不論這些動機有多偏差,是如何的被誤用,或是其展現多具破壞性,它們仍舊是人際需求的正向表
現......暴力不是出於權能的過剩,而是來自於無能。」(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洛梅,書名:權力與無知)
說實話,這些話若要運用在拆人房子的惡霸地方首長上,我是很質疑的,也許當一個人掌握了權力機器,他就已經非人化,我無法僅僅用無能的觀點來解釋他的暴行,但是這個論點若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那我是真心的願意相信了。
面對孩子打人推人或欺負人等行為,我們總是細心的研究,究竟是父母在溫柔教養之前採用的打罵教育造成的情緒累積尚未抒解,還是雖然不打罵了,但仍然給 予太多控制,而孩子現在不再隱忍又表達不清,以致於暴力出現?又或者面對周遭世界孩子本是無能的,因此出現暴力是難避免的過程?
暴力令人厭惡,即使是出自兩歲的孩子也一樣,那厭惡沒有絲毫減少,但這本書告訴我們,「若我們為了去除人類的侵略傾向,而置那些人性的根本價值於不顧(例如自我肯定與自我堅持便是…),這會又再加深了無能感,並為暴力鋪好現身之路。」
這是在說,動手,挑釁或欺負人的孩子,是出於無能?
這是在說,動手,挑釁或欺負人的孩子,是透過錯誤的方式在展現自我肯定與自我堅持?
這很難想像,因為,暴力本身是那麼的充滿力量,即使一個孩子僅僅揮舞樹枝,丟著石頭,以小圈圈排擠人,那舉動徹頭徹尾都是威脅,徹頭徹尾的使人恐懼,那行使的人,何以是無能?無能在哪?他何以成了無能?
愛一個可愛聽話的孩子容易,愛一個扭曲困頓的孩子很難,需要我們長出眼光,去看見他的人,他的心。
閱讀,為我們開視野。
PS.各位帶著孩子過年的朋友,過年並不是孩子的好節日,平白的多了被指指點點的機會,行為會被放大,更會被大人當作尷尬無話時捉弄取笑的對象,孩子會被那些有心或無心的話語壞了心情,記得跟緊一些阿,當孩子的翻譯機,主動介入,技巧的為他們擋去不友善的對待,年不好過,只會讓爸媽們更疲憊,辛苦了, 加油,帶幾本書在身邊,必要時能為自己添加能量!最後敬祝,新年快樂!
(後記)
讀了很好的內容,和最近所觀察的教養問題有關,和大家分享,仍然是羅洛梅的《權力與無知》:
書摘: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潛藏著五個層次的權力,第一個層次是「存在的權力」,這種權力可以在新生兒的身上看到,他以哭泣和振臂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不舒服,並藉此要求照顧他的飢餓或其他需求,不論我們喜歡與否,權力在嬰兒的人格發展中是佔有關鍵地位的,每個嬰兒長大成人的方式,都反應了權力的種種形變,也就是說他如何找到自己的權力並運用它,亦即如何成為它(權力)…存在的權力非善非惡,它先於善惡,但它也不是中立的,它必須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否則便會導致神經症精神病或暴力。
第二個層次是「自我肯定」,對人類而言,只有生理的存活已非主要關懷,重要的是要能以某種自尊活著,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被賦予價值和認同,他們只會覺得理所當然,然後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事物。但是如果自我肯定受到阻礙,它就會變成他一生中的強迫性需要,不斷地驅策著他…父母若是以「只要你聽話我們就愛你」的模式來教導孩子,那麼孩子要自我肯定也會變得很困難。
當自我肯定受到阻礙時,我們會更努力,確立自己的身分認同和信念,據此來對抗反對的力量(回應侵略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潛能),這就是屬於第三層次的「自我堅持」….使他人不得不正視我們的呼喊:「我在這裡,我命令你注意到我。」
第四個層次是「侵略性」,當自我堅持被阻礙一段時間後,這種比較強烈的反應形式便會發展出來,自我堅持是在特定地點劃出界線,並堅稱「這是我,這是我的」,而侵略進入他人的權位,特權或地盤之中,並將其中的一部分占為己有。
最後,當所有針對侵略的努力都宣告無效時,「暴力」便爆發了,暴力以肢體為主。
(註:不一定是嚴重的暴力,也許包括對其他孩子動手,挑釁,欺負或排擠等)
心得:
1. 我一直都懷疑,所謂孩子的兩歲叛逆期不是必然存在,而是被無心製造出來的,依據這段書的內容,那叛逆也許就是進入自我堅持階段,如果孩子存在的權力(能溫柔善意的立即回應嬰兒需要)跟自我肯定能被滿足,也許不會進入叛逆階段。而讓孩子能自我肯定不是不斷讚美他或接受他所有的行為,而是理解他在每一個時候的需要,尊重他的感受與意願,協助他將生活過得好,而不是照著「孩子應該怎樣」來形塑他。
2.我們一直都堅持,孩子的玩具要不要借人要由他自己決定,因為玩具可以說是他的全部,而人要能生存也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掌控感,也許掌控感跟書中所談的生存的權力有關,也跟自我肯定中提及的自我價值感有關,能決定自己的玩具,這讓孩子感覺到有自尊。
3.經常聽到父母說,孩子最近比較拗,或比較「盧」,這時不要陷入和孩子之間「誰說了算」的權力鬥爭裡,因為這可能是孩子正常的權力需求,增加孩子的無能感反而可能為暴力鋪了溫床。放下價值判斷,包容,耐心,積極尋找滿足雙方需求的方法,也許是要嘗試的。
4.如果孩子已經有侵略性或暴力出現,想想看,前頭幾個孩子需要的權力層次,我們是否不夠重視,或花太少心力去理解了?然後記得原諒自己,再重新試試看。
說實話,這些話若要運用在拆人房子的惡霸地方首長上,我是很質疑的,也許當一個人掌握了權力機器,他就已經非人化,我無法僅僅用無能的觀點來解釋他的暴行,但是這個論點若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那我是真心的願意相信了。
面對孩子打人推人或欺負人等行為,我們總是細心的研究,究竟是父母在溫柔教養之前採用的打罵教育造成的情緒累積尚未抒解,還是雖然不打罵了,但仍然給 予太多控制,而孩子現在不再隱忍又表達不清,以致於暴力出現?又或者面對周遭世界孩子本是無能的,因此出現暴力是難避免的過程?
暴力令人厭惡,即使是出自兩歲的孩子也一樣,那厭惡沒有絲毫減少,但這本書告訴我們,「若我們為了去除人類的侵略傾向,而置那些人性的根本價值於不顧(例如自我肯定與自我堅持便是…),這會又再加深了無能感,並為暴力鋪好現身之路。」
這是在說,動手,挑釁或欺負人的孩子,是出於無能?
這是在說,動手,挑釁或欺負人的孩子,是透過錯誤的方式在展現自我肯定與自我堅持?
這很難想像,因為,暴力本身是那麼的充滿力量,即使一個孩子僅僅揮舞樹枝,丟著石頭,以小圈圈排擠人,那舉動徹頭徹尾都是威脅,徹頭徹尾的使人恐懼,那行使的人,何以是無能?無能在哪?他何以成了無能?
愛一個可愛聽話的孩子容易,愛一個扭曲困頓的孩子很難,需要我們長出眼光,去看見他的人,他的心。
閱讀,為我們開視野。
PS.各位帶著孩子過年的朋友,過年並不是孩子的好節日,平白的多了被指指點點的機會,行為會被放大,更會被大人當作尷尬無話時捉弄取笑的對象,孩子會被那些有心或無心的話語壞了心情,記得跟緊一些阿,當孩子的翻譯機,主動介入,技巧的為他們擋去不友善的對待,年不好過,只會讓爸媽們更疲憊,辛苦了, 加油,帶幾本書在身邊,必要時能為自己添加能量!最後敬祝,新年快樂!
(後記)
讀了很好的內容,和最近所觀察的教養問題有關,和大家分享,仍然是羅洛梅的《權力與無知》:
書摘: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潛藏著五個層次的權力,第一個層次是「存在的權力」,這種權力可以在新生兒的身上看到,他以哭泣和振臂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不舒服,並藉此要求照顧他的飢餓或其他需求,不論我們喜歡與否,權力在嬰兒的人格發展中是佔有關鍵地位的,每個嬰兒長大成人的方式,都反應了權力的種種形變,也就是說他如何找到自己的權力並運用它,亦即如何成為它(權力)…存在的權力非善非惡,它先於善惡,但它也不是中立的,它必須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否則便會導致神經症精神病或暴力。
第二個層次是「自我肯定」,對人類而言,只有生理的存活已非主要關懷,重要的是要能以某種自尊活著,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被賦予價值和認同,他們只會覺得理所當然,然後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事物。但是如果自我肯定受到阻礙,它就會變成他一生中的強迫性需要,不斷地驅策著他…父母若是以「只要你聽話我們就愛你」的模式來教導孩子,那麼孩子要自我肯定也會變得很困難。
當自我肯定受到阻礙時,我們會更努力,確立自己的身分認同和信念,據此來對抗反對的力量(回應侵略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潛能),這就是屬於第三層次的「自我堅持」….使他人不得不正視我們的呼喊:「我在這裡,我命令你注意到我。」
第四個層次是「侵略性」,當自我堅持被阻礙一段時間後,這種比較強烈的反應形式便會發展出來,自我堅持是在特定地點劃出界線,並堅稱「這是我,這是我的」,而侵略進入他人的權位,特權或地盤之中,並將其中的一部分占為己有。
最後,當所有針對侵略的努力都宣告無效時,「暴力」便爆發了,暴力以肢體為主。
(註:不一定是嚴重的暴力,也許包括對其他孩子動手,挑釁,欺負或排擠等)
心得:
1. 我一直都懷疑,所謂孩子的兩歲叛逆期不是必然存在,而是被無心製造出來的,依據這段書的內容,那叛逆也許就是進入自我堅持階段,如果孩子存在的權力(能溫柔善意的立即回應嬰兒需要)跟自我肯定能被滿足,也許不會進入叛逆階段。而讓孩子能自我肯定不是不斷讚美他或接受他所有的行為,而是理解他在每一個時候的需要,尊重他的感受與意願,協助他將生活過得好,而不是照著「孩子應該怎樣」來形塑他。
2.我們一直都堅持,孩子的玩具要不要借人要由他自己決定,因為玩具可以說是他的全部,而人要能生存也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掌控感,也許掌控感跟書中所談的生存的權力有關,也跟自我肯定中提及的自我價值感有關,能決定自己的玩具,這讓孩子感覺到有自尊。
3.經常聽到父母說,孩子最近比較拗,或比較「盧」,這時不要陷入和孩子之間「誰說了算」的權力鬥爭裡,因為這可能是孩子正常的權力需求,增加孩子的無能感反而可能為暴力鋪了溫床。放下價值判斷,包容,耐心,積極尋找滿足雙方需求的方法,也許是要嘗試的。
4.如果孩子已經有侵略性或暴力出現,想想看,前頭幾個孩子需要的權力層次,我們是否不夠重視,或花太少心力去理解了?然後記得原諒自己,再重新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