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第三法” 練習】



                                             圖文: 台中平日二四團 林怡秀


第三法” 練習】〈父母效能訓練〉讀後心得-3

有了好幾回使用「第三法」失敗與少數幾個成功的例子後,這次我用「第三法」成功挑戰了我的「五大教養地雷()」之一「姊姊哭鬧容易引發弟弟也一起哭鬧」。就在家族聚餐後預備回家,姊弟倆一上車便哭鬧起來,這時表示他們倆都積極地表達自己有困擾(孩子擁有問題),我稍微吸了一口長氣,預備自己用「第三法」來試試。


[積極聆聽,好用!]

我先選擇比較好安撫的弟弟,便上前制止正在努力硬要用安全帶綁妥弟弟的老公,在兩個孩子同時哭鬧的情緒壓迫下,我盡量用溫和的口氣先「積極聆聽」問弟弟:「你還好嗎?怎麼了?眼淚都流出來了!」見他邊哭邊用手向前揮著,我拿起他前方盒子裡的玩具:「是要這個嗎?」他拿起後哭聲立刻減弱,但手持續向前揮舞,我再問:「那這個也要嗎?」「那這個呢?」「喔~這個也要喔?」就這樣他拿了四個玩具後便安穩了起來。此時,我小心又快速地繫上他的安全帶,因這整個過程大女兒持續地大聲哀哼著。


這次只用「積極聆聽」便在一分鐘內使弟弟的困擾排除,我發現越年幼的孩子需要的越簡單,大半的問題可以在「積極聆聽」的方法上得以滿足。而當孩子漸長可以跟大人對話時,例如,現在三歲多的姊姊就比較有機會使用到「第三法」。聖經說:「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在孩子哭鬧時很容易引發我不耐煩的怒氣,更別說兩個孩子同時鬧情緒,「積極聆聽」可以幫助我練習快快的聽,「我訊息」使我學習如何慢慢的說。

現在弟弟心情好可以自己把玩手上的玩具後,我便可以好好地、慢慢地跟姊姊談談,一樣先「積極聆聽」問:「你還好嗎?怎麼了?」我用一隻手給她秀秀,同一段話反覆問了三、四遍,待她情緒稍平復後開始願意回話,便用很委屈的口氣說:「媽~~。」「喔~你是要找媽媽喔?」我邊問邊看著她點點頭:「媽媽在這裡呀!你還好嗎?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是要幫你拿玩具嗎?」女兒拗脾氣表達不是。我再問:「不要玩具,哪你需要什麼嗎?」女兒繼續拗脾氣約30秒後說出關鍵的問題:「……我要跟媽媽一起坐前面。」


[第三法,破例!]

終於知道她在意什麼,但我又不能答應她一起坐前座的要求,所以表達「我訊息」時刻到了:「喔~原來你是想跟媽媽一起坐喔!」她點點頭。「但是,你跟媽媽一起坐前座很危險耶!媽媽擔心要是出車禍你很可能會先飛出去,嚴重的話會死掉耶!那媽媽會很難過又很傷心。」女兒聽到不能如願便再度拗起脾氣,此刻,雖然我心中有解決方案,但我仍想先問問她的想法:「那怎麼辦呢?你覺得可以怎麼辦?要怎麼做媽媽可以跟你在一起,又可以不用擔心你會危險呢?」「我不知道!」她邊拗脾氣邊把問題丟回來。「那~媽媽不坐前面,來坐你旁邊好不好?」我指著後座的中間位置,這下女兒終於笑了:「好啊!」。

就這樣,我這天因著使用「第三法」破例不坐在老公旁,陪著姊弟倆一起玩著回家,姊姊因著心聲被滿足而分外開心。我心底很清楚,我坐後面是因著「孩子擁有問題」,若我因此變得每次上車都得坐後座,那我就是錯將「孩子擁有問題」囊括在「父母擁有問題」之內,未來我還是會坐前座為優先,因為後座塞了兩個兒童安全座椅後,位子很窄坐起來不舒服。

我覺得父母不需要為孩子的問題主動擔在肩上,而是孩子要學習負責表達自己的問題讓父母知道。未來,除非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擁有困擾,需要我坐後座,那時我再用「第三法」跟孩子討論即可,如此一來,孩子好,我也好。


(註:來親子共學前,參加實踐班的兩項作業之一,就是請父母回家寫出自己在帶孩子過程中,有哪五種情況很容易讓自己情緒失控的「五大教養地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