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遊具不要罐頭化,孩子玩耍多變化

--抗議政府忽視兒童發展,要求納入兒童參與權


作者:謝錚誼

部分資料來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公燈處

小時候學校、公園裡的溜滑梯有各種不同的造型,
記得林旺爺爺來台灣時,台灣有好多大象溜滑梯,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台灣有好多火箭溜滑梯,
公園裡還有放射狀的溜滑梯、迴旋式溜滑梯、360度大型溜滑梯、還有超大型讓小朋友一起溜的溜滑梯…在我們的童年,有溜滑梯的回憶是如此豐富,
它一直是親子同樂最棒的場所。

但是現在台北市的公園,幾乎只剩清一色彩色塑膠套裝式組合遊具,
(以下簡稱塑膠遊具)
石頭溜滑梯愈來愈少了。

燃起我們怒火的,是青年公園、大安森林公園裡的磨石溜滑梯無預警被拆除。

今年 8 29日,青年公園熱門的360度大型溜滑梯被圍起來,
現場僅以一張「青年公園遊戲場更新工程」作為告示(並無附上相關工程內容),
我們以為是維護工程便不以為意,10月初整座磨石溜滑梯便已被夷為平地,
連帶公園內一處德國進口的高樓溜滑梯也被拆除,
我們才知道,政府現在正以「兒童遊戲安全」為由,
全面進行磨石溜滑梯拆除工作。

圖片來源:Zoe Lin

圖片來源:Zoe Lin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2015年12/19~20 台中親子共學教養實踐班報名簡章】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

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

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體驗課,
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來作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2015年12/12~13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 聯合課程簡章





勇敢地選擇做「不一樣的父母」,過屬於你的悠遊親子生活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兩三年來,已經在台北、新竹、桃園、苗栗、宜蘭、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紛紛開團,全台灣目前大約有超過5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地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好的教養環境與教養的態度,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
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
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
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
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課程資訊
(一)上課地點:板橋健華新城社區活動中心(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301-330號)

(二)課程費用:免費,但需繳保證金1000元,全勤退費,無特殊原因且未主動告知而缺課,恕不退保證金。課程結束時,我們會列出這次實踐班所需成本,隨喜樂捐。

(三)課程介紹:
第一堂:12/12 () 10:00~12:00
「玩」「美」不完美,放下心裡的完美小孩~看到自己的秘密教養藍圖
第二堂:12/12 () 14:00~16:00
照書照豬養,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教養~檢視目前教養方式受到傳統觀念及主流價值怎樣的影響。
第三堂:12/13 () 10:00~12:00
噹噹噹親子平交道,停看聽心用法~分組體驗及討論,請帶孩子一起來。(由共學團各領隊分組主持)
第四堂:12/13 () 13:30~15:30
溫柔愛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教養經驗分享,問題交流與討論。

(四)講師介紹:
郭駿武: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作者,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資深親職講師。

(五)注意事項:
歡迎各位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並為孩子準備玩具,上課時可陪伴孩子走動,或於各遊戲角落陪孩子玩;我們也會準備玩具,並於上課場地劃分出幾個遊戲區供孩子遊戲、活動;上課期間,現場無托育服務,但有暫時性的陪玩照顧人員,若需喘息服務,可將孩子暫時交給我們現場的工作人員陪伴。

☆報名資訊
(一)招收對象:北部地區,家中有0~5歲幼兒的父母,有意願參加平日或假日親子共學團者優先。

(二)報名流程:
(1)填寫報名表:12/12-13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線上報名表」請記得填上匯款帳號末五碼
(2)保證金匯款:填寫完報名表後五日內,請將保證金1000元匯至郵局700,帳號:2441271-0707715,戶名:陳德樺。五日內若未收到保證金匯款,將優先由候補家庭遞補,恕不另行通知。
(3)我們已在Facebook設立「實踐班」社團網頁,統一發佈相關問題、通知與行前通知,請在FB將本次實踐班聯絡人Tan Tekhoahttps://www.facebook.com/tekhoa.tan加為好友,以便將各位加進實踐班社團網頁
(4)報名成功後,我們會以emailFB私訊寄發通知;實踐班前一週左右,我們會在FB本次實踐班社團網頁發佈「行前通知」,敬請留意。報名及匯款後一週內若未收到任何訊息,請主動來電告知,我們會盡快處理。

(三)報名名額:限60戶家庭(額滿截止)。

(四) 聯絡方式:聯絡人陳德樺,手機番號0921-630-998emailtekhoa@gmail.com
☆認識親子共學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伴侶、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共學團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每團以25戶親子家庭為上限(孩子以0-5歲為主)
◎成員:幼兒照顧者與孩子、共學團領隊。
◎共學日期:平日團每週共學2天,每個月原則八天;假日團每兩週共學1次,每期(三個月)安排6次共學。

◎共學時間:平日團10:00-15:00;假日團10:00-16:00

◎領隊津貼:平日共學每月每戶2500元;假日團每期(三個月)每戶3000元。有特殊經濟狀況的家庭歡迎個別與領隊討論


※關於領隊津貼的說明:

我們不願意被定位為一種金錢與商品的交換(服務業與顧客);我們比較希望領隊和共學親子家庭彼此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付費是用來支持領隊可以提供理想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幼兒照顧者必須全程陪伴與觀察孩子的活動,成人彼此互助負責孩子的安全與照顧,而領隊做為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在幼兒照顧者面臨親子互動或教養上的困難時,提供支持與思索問題的參考,幫助幼兒照顧者在教養上更有信心、自主。
◎除了願意揚棄打罵與威脅恐嚇以外,更要練習平等尊重、溫柔待人的方式,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與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會壓抑自我、順從教條的人。所以加入共學團前,請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成人教育與互動遠比孩子複雜,共學團的幼兒照顧者在這裡也練習如何結交朋友,如何主動溝通、提出想法、參與團隊,並一同嘗試思辨過去的價值觀與教養方法,彼此嘗試敞開心胸互相協助,形成有效的支援網絡,讓彼此在親子教養與個人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
◎共學場地:主要選擇戶外空間,盡量在車程一小時以內,自然、安全、免費(或低收費),適合孩童遊戲、對兒童友善,參加者自行前往。若共學地點無大眾運輸供搭乘前往,也無交通工具(汽機車),可以跟其他家庭協調共乘。




【Promise for my dear children】親愛的孩子,你有我們的承諾!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中午的公園】

                                                                    圖文:Diane


接近中午時分的公園,只有我們和另一對母子。媽媽坐在石椅上看著兒子玩,兒子看來頂多兩歲,有點安靜。我們各自在公園的一角玩著,突然聽到媽媽有點大聲的說:「不可以生氣!不然等下蝴蝶(?)會來咬你!」
我轉過頭去偷看,看到兒子坐在地上,似乎是要媽媽幫他把鞋子穿起來,但媽媽不肯,就站在他面前,叫他自己穿。不知道是不是我偷看的太明顯,被媽媽發現了,她的語氣稍微緩和下來,又說:「不可以生氣哦!蝴蝶要來囉!」(到底為什麼是蝴蝶?)
後來侑希往草地走,我跟在後面,也就無法注意後續發展。等到我們再回到溜滑梯時,小男孩坐在溜滑梯上,媽媽溫和的說:「那再溜一次哦,溜完我們就回家哦!」 可能是聽到溜完這次就必須結束了,小男孩就這樣坐在上面,不肯往下溜。媽媽或許急著要回家煮飯,於是展開了各種勸說:「你趕快溜下來,我們去買多多」、「走囉,我們回家去找妹妹」、「趕快溜下來,我帶你去看小狗」、「回家吃飯了」 不管她怎麼說,小男孩就是坐在上面動都不動。
於是,大絕招出現了:「你不走是吧?那你自己在這裡玩,我要走了!」說完,媽媽掉頭就走(但是邊走有邊回頭偷看兒子)。兒子馬上爆哭出聲,激動地踢腳。媽媽站在遙遠的摩托車旁,對著他大喊:「還不趕快過來!」、「快點哦!」
我看到兒子哭得很激動,媽媽都出絕招了也無效,便抱著侑希,走到溜滑梯旁,對著男孩說:「溜滑梯很好玩吧!是不是還想一直玩一直玩,不想回家呢?」 不知道他是嚇到(妳哪位啊?),還是被我猜中心情,總之,我的介入,讓他停下踢腳的動作,哭得比較小聲。然後媽媽也因此走過來我旁邊了。
我接著說:「但是媽媽陪你玩了好久,她覺得好熱,也有點累了,所以媽媽想回家了。要不要跟媽媽一起回家呢?」小男孩一直看著我,沈默,但也停止哭泣了。 媽媽也接著說:「對啊!好熱喔!大家都要回去了」不過小男孩依舊不為所動。我又開口:「你想要溜下來嗎?還是你想要媽媽抱你下來」 媽媽馬上接話:「來來來,媽媽抱!過來!」然後走到樓梯旁等著兒子走過去。
結果兒子還是坐著不動,媽媽有點尷尬的對我說:「妳們家妹妹多大啦?」
我:「一歲三個月」
媽:「哦,好可愛!我這個兒子,脾氣就是像到他爸,拗得很!怎麼都講不聽」 我:「這樣很好啊,有主見,只是媽媽要辛苦點,多花點時間跟他慢慢溝通」
小男孩在一旁,情緒逐漸平穩,我又問了他:「要不要媽媽抱你呢?」這時媽媽也終於願意走上去抱住她兒子,說:「走吧,我們先回家吃飯,下午媽媽再帶你來玩」他們一起走下樓梯,媽媽要他跟我們說再見,這時我總算聽到兒子開口了,用爽朗的聲音說:「掰掰」。侑希也舉起手揮揮,跟哥哥說掰掰。
如果是以前,我應該會默默的在一旁,心裡覺得這媽媽真是的,然後跑出許多,我認為這種情況下,應該要說的話或是做的事。但是我不會去插手。一部分原因是,擔心自己去干涉,會被對方認為是雞婆,也就是怕惹麻煩。另一部分原因,是擔心自己並不了解全盤狀況,會太貿然行動。
這幾個月來,帶著侑希去共學、自己去上父母班、看了很多書、認識了很多媽媽、在通車的時候遇到(看到)了不少狀況,自己有一些體悟。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語言能力發展中、詞彙量(尤其是情緒詞彙)不足的孩子身上(好啦,其實應該只有我)。看到類似衝突的時候,很容易會站在相對弱勢的孩子那一方,但是,媽媽表現出來的樣子、說出來的話,也只是表象,或許她當下很無助,沮喪,生氣,難過;也或許她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只因日常生活中的壓力都快讓她喘不過氣來了。
真正需要幫助的,往往是大人,因為我們背負了太多框架,傳統的教育觀念,讓我們常常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的感覺, 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
我不知道對那位媽媽來說,我算不算雞婆,又或者是真的有幫上她的忙。我也不是抱持著多了不起的救世主心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跟男孩說的那些話,是否恰當。

在那當下,不知為何,我心裡只是冒出,前陣子,大姐轉述四年級的希希姊姊,說的一句話:「他們以為什麼事都沒做就沒事了嗎?沈默也是一種霸凌啊!」冷漠,也是一種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