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中午的公園】

                                                                    圖文:Diane


接近中午時分的公園,只有我們和另一對母子。媽媽坐在石椅上看著兒子玩,兒子看來頂多兩歲,有點安靜。我們各自在公園的一角玩著,突然聽到媽媽有點大聲的說:「不可以生氣!不然等下蝴蝶(?)會來咬你!」
我轉過頭去偷看,看到兒子坐在地上,似乎是要媽媽幫他把鞋子穿起來,但媽媽不肯,就站在他面前,叫他自己穿。不知道是不是我偷看的太明顯,被媽媽發現了,她的語氣稍微緩和下來,又說:「不可以生氣哦!蝴蝶要來囉!」(到底為什麼是蝴蝶?)
後來侑希往草地走,我跟在後面,也就無法注意後續發展。等到我們再回到溜滑梯時,小男孩坐在溜滑梯上,媽媽溫和的說:「那再溜一次哦,溜完我們就回家哦!」 可能是聽到溜完這次就必須結束了,小男孩就這樣坐在上面,不肯往下溜。媽媽或許急著要回家煮飯,於是展開了各種勸說:「你趕快溜下來,我們去買多多」、「走囉,我們回家去找妹妹」、「趕快溜下來,我帶你去看小狗」、「回家吃飯了」 不管她怎麼說,小男孩就是坐在上面動都不動。
於是,大絕招出現了:「你不走是吧?那你自己在這裡玩,我要走了!」說完,媽媽掉頭就走(但是邊走有邊回頭偷看兒子)。兒子馬上爆哭出聲,激動地踢腳。媽媽站在遙遠的摩托車旁,對著他大喊:「還不趕快過來!」、「快點哦!」
我看到兒子哭得很激動,媽媽都出絕招了也無效,便抱著侑希,走到溜滑梯旁,對著男孩說:「溜滑梯很好玩吧!是不是還想一直玩一直玩,不想回家呢?」 不知道他是嚇到(妳哪位啊?),還是被我猜中心情,總之,我的介入,讓他停下踢腳的動作,哭得比較小聲。然後媽媽也因此走過來我旁邊了。
我接著說:「但是媽媽陪你玩了好久,她覺得好熱,也有點累了,所以媽媽想回家了。要不要跟媽媽一起回家呢?」小男孩一直看著我,沈默,但也停止哭泣了。 媽媽也接著說:「對啊!好熱喔!大家都要回去了」不過小男孩依舊不為所動。我又開口:「你想要溜下來嗎?還是你想要媽媽抱你下來」 媽媽馬上接話:「來來來,媽媽抱!過來!」然後走到樓梯旁等著兒子走過去。
結果兒子還是坐著不動,媽媽有點尷尬的對我說:「妳們家妹妹多大啦?」
我:「一歲三個月」
媽:「哦,好可愛!我這個兒子,脾氣就是像到他爸,拗得很!怎麼都講不聽」 我:「這樣很好啊,有主見,只是媽媽要辛苦點,多花點時間跟他慢慢溝通」
小男孩在一旁,情緒逐漸平穩,我又問了他:「要不要媽媽抱你呢?」這時媽媽也終於願意走上去抱住她兒子,說:「走吧,我們先回家吃飯,下午媽媽再帶你來玩」他們一起走下樓梯,媽媽要他跟我們說再見,這時我總算聽到兒子開口了,用爽朗的聲音說:「掰掰」。侑希也舉起手揮揮,跟哥哥說掰掰。
如果是以前,我應該會默默的在一旁,心裡覺得這媽媽真是的,然後跑出許多,我認為這種情況下,應該要說的話或是做的事。但是我不會去插手。一部分原因是,擔心自己去干涉,會被對方認為是雞婆,也就是怕惹麻煩。另一部分原因,是擔心自己並不了解全盤狀況,會太貿然行動。
這幾個月來,帶著侑希去共學、自己去上父母班、看了很多書、認識了很多媽媽、在通車的時候遇到(看到)了不少狀況,自己有一些體悟。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語言能力發展中、詞彙量(尤其是情緒詞彙)不足的孩子身上(好啦,其實應該只有我)。看到類似衝突的時候,很容易會站在相對弱勢的孩子那一方,但是,媽媽表現出來的樣子、說出來的話,也只是表象,或許她當下很無助,沮喪,生氣,難過;也或許她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只因日常生活中的壓力都快讓她喘不過氣來了。
真正需要幫助的,往往是大人,因為我們背負了太多框架,傳統的教育觀念,讓我們常常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的感覺, 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
我不知道對那位媽媽來說,我算不算雞婆,又或者是真的有幫上她的忙。我也不是抱持著多了不起的救世主心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跟男孩說的那些話,是否恰當。

在那當下,不知為何,我心裡只是冒出,前陣子,大姐轉述四年級的希希姊姊,說的一句話:「他們以為什麼事都沒做就沒事了嗎?沈默也是一種霸凌啊!」冷漠,也是一種暴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