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猶豫】

                                                                                           圖文:Evalo Kuo

我很不喜歡猶豫,對於生命中的種種問題,常常用「Yes or No」表決。不喜歡這份工作,要不要離職?和情人吵架了,要不要分手?好幾年都沒穿到的衣服要留還是要丟?對我來說,這些問題真的不需要太多時間來思考與決定。

可是,對於教養孩子,我卻越來越猶豫了!



孩子(4Y10M)在公園摘了幾朵花送給我,我先是收下了花,幾乎要脫口而出制止。可是,話到了嘴邊又收回去,要怎麼跟他解釋花朵為公物,不能摘採?但是,台北市政府為了世大運蓋選手村,要砍掉林口森林、大安森林公園裡的樹長不大,因為地底埋有大量廢棄建材!曾經,我和孩子坐著公車,一路看著安全島上的行道樹,一株株被粗暴的斷頭斷手,母子倆心疼得不得了!


孩子摘花是出於餽贈的需求,如果今天他在山間或田邊摘花給我,我會說不行嗎?撇開「花朵為公物」,對於生命的珍惜又該如何和孩子解釋?我們撈盡了魚、我們砍去大片森林、我們大量開採資源,連南北極都不放過。我們寅吃卯糧,不願多留一些給後代子孫,這樣的我們,又怎麼去要求孩子,不能採幾朵花?最浪費的一代,不就是我們嗎?


也曾和孩子說過:「不要摘花!花會痛的。」他回答:「我知道了!那我們去菜市場,也告訴水果店老闆,不要摘水果了,水果會痛啊!」確然,關於生命,這麼大的一個議題,不是「摘與不摘」就可以涵蓋一切。我又怎麼該和孩子說明,實在是件很令人猶豫的事啊!


慢慢的,我對孩子很多的行為表現,在那個當下怎麼跟他談,要繼續進行還是馬上阻止,都很猶豫。腦袋瓜裡跟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不斷進行,每個「爭議行為」的議題範圍都那麼的遼闊,不再是「Yes or No」就可以迅速解決。


直到有天,聽到「智慧不在於知道的結論,而在於深層的辯證」這句話後,我才明瞭,內在為自己跟自己拉扯,外在顯現猶豫表徵。而在舉棋不定中,我也逐漸釐清自己的思緒,不再快速的下決定、做決策,在日常生活中,多些猶豫、其實就是多些思考的空間,是很棒的成長機會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