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從小孩身上觀察學習的熱情、覺察自己的學習框架

 文、圖: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中區 薛安琪


所謂的「學習」,本質到底是什麼?是學到一個抽象的名字,或者是留下一段真實深刻的經驗?

 

我兒汪汪在近幾年展現出來,對觀察生物的興趣愈來愈強烈。之前最常發問的問題是,「這是什麼?」

我也常被其他大人提問,小孩不認識植物生物的名字,這種時候,大人要怎麼查名字給他?用app嗎?找書嗎?帶他去報名課程嗎?

同樣的問題,以前我也曾經問過我的共學團領隊,如今我的兩個小孩開始自學,在這幾年陪伴孩子們自學的過程中,我又有一些新的觀察和印證。

當小孩問我:「這是什麼?」,我頓時會落入一種「該如何查找才能找到正確答案」的慣性,甚至有點「被考試了」的恐慌。

後來我覺察自己陷入學習經驗的侷限,並且也以同一個框架來理解小孩。事實上對尚未識字的孩子而言,文字、名字,對他而言只是抽象的存在,他的「這是什麼」未必非得需要得到一個正確答案。大人除了「考試→正確解答」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種路徑可以走。

比如說⋯

「你看見什麼呢?」

「你覺得它像什麼呢?」

「我們一起來觀察,它有什麼特色呢?」

「如果是由你來為它命名,你會想要取什麼名字呢?」

比如說⋯

「我觀察到,種籽排列這樣,跟稻穗好像,我猜它們可能是親戚?」

「你覺不覺得葉子的排列好像羽毛?」

「吹一下看看,飄走了!」

「這真的是植物嗎?長這樣好像毛毛蟲唷,我們叫它毛毛蟲草好不好?」

有觀察的、有分享的、有交流、互動的、有觸摸的、有嚐試以語彙描述感受的、有想像力的⋯⋯

於是,慢慢的,汪汪開始會用

「玫如寫名字做成名牌的果實」

「基地最多的樹」

「四種顏色的樹」

「洗手有泡泡的種籽」

「小珠珠花」、「毛毛蟲草」⋯

來為他的經驗與記憶命名,同時,也是真實深刻的跟這些經驗結合在一起,然後,當他獲得某些新經驗,他又會再跟自己的舊經驗做比對,加以擴充、或印證、或推翻反駁。

與時下的套裝課程不同的是,這些互動的發生,是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外出購物的路上、在共學的現場,是來自他的好奇、他的觀察與對照,他跟環境與他人也建立深刻的互動。

跟套裝課程做個對照,套裝課程的老師未必會是他的「重要他人」,環境也可能是比較陌生的,可能只在「進行課程」的時候才踏進去,短暫體驗,這些人事物地都會是一個片段,而非長期持續的深刻累積。

從汪汪的身上,可以明顯觀察到,「學習」這件事情是很自然的發生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現在的他,隨著繪本閱讀累積,識字能力增進,對於生物記得住、喊得出的名字也持續慢慢增加著,更進一步的,也會連結到對自然環境、對人與生態之間的猜想和思辨。

我觀察著他的經驗知識堆疊、適時導入一些套裝知識結合、發展著屬於他自己的系統,並且,我也試著一點一點拆解自己身上過去的學習經驗。

就是那些⋯斷裂的片段、強記背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背下名詞卻不知道脈絡的學校經驗。

 

======================

【延伸閱讀】

2016/10/15 林秀怡,【教導與體驗

2017/01/06 林昱辰,【小孩學寫字

2017/11/27 蔡芷芳,【等待,時間種出獨一無二的花。


======================

✨【最新活動】2021/12/11~12/12 全國線上家庭教育實踐班 

👉https://reurl.cc/q1X0bn

歡迎家中有0~5歲幼兒並有意願參加共學團者、對教養充滿困惑的父母、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進修者報名!

 

======================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親子共學⇨ https://reurl.cc/yE26Y6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https://familylohas2017.waca.ec​

💛觀看更多文章⇨ https://reurl.cc/GmDL8W​

💚發票捐贈愛心碼 ⇨ 17988(一起 共學 就發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