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提前做好防備,才能玩的安心

圖文、涓慈 ( 宜蘭假日團領隊 )


最近的新聞事件,使得網路上流傳著一部影片,是有關上游下雨,下游的溪水會呈現的模樣;我記得,過去只要有類似的事件出現,網路上都會流傳一陣子這類的提醒影片。

但我有個疑問是,為什麼這些影片無法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意思是,如果這很重要,應該會在看過影片之後,在每次面對水時,會在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或想法才是,可是,我們都不會記得,直到下一次發生類似事情時,才又想起。

那麼,這之間到底少了什麼連結?

我們身為一個海島的人民,與水密不可分,照理說應該是要識水的;但我們過去的學校或家庭教育都缺乏這塊,假如生活中沒有經常接觸,也不會特地去深入了解。

台灣在戒嚴時期時,海外水域大多是軍事重地,一般不給人靠近;因為禁止和壓迫的狀態下,自然也很少會去理解,若是小時候偶爾偷偷跑去溪河戲水,也許還有一些水性。

而解嚴後,雖然開放了一些地區,但因為長期被動和約束下,大多數的人思想變得封閉老舊,面對戲水這事,都只會用迴避的方式去理解大自然,像是水底會有水鬼拉腳(漩渦、長草勾住…等)。

在宜蘭水資源非常多,小水溝、湧泉、冷泉、溫泉、地下水、溪水、河川、海域…等等,一到夏天我們就會往有水的地方走,所以,我認為我們更是應該要理解水。宜蘭的好山好水讓我們與大自然並存,需敬抑大自然的力量,可以不知道怎麼游泳,但至少要知道如何自救和觀察戲水環境。

前一陣子宜蘭進行了走讀活動,路線是延著安農溪邊的腳踏車步道行走,中途,我們在一處有雨遮的地方讓孩子下去玩水。但當天天氣不是很穩定,中午過後下起綿綿細雨,下午的時候便開始打雷。

溪水因為下雨過後變得很急,有個大人拿了雨傘去試探水的深度,讓孩子知道這是不適合下水的,有幾個孩子和大人站在靠近岸邊的地方,讓水沖過腳踝感受那份力道。

事後了解,安農溪是人造修改過的溪河,為的是早期水力發電和周圍農田灌溉使用,所以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落差,這些落差會在水裡產生漩渦,漩渦的拉力會使人在水中站不起來,算是個危險的水域。

團內有位長年從事與水相關工作的伙伴,在走讀後,拉出兩個大主軸與我們討論:

一、基本的戲水安全觀念(我們在過程中提出疑問,進入對話)

二、我們常去的戲水地點有哪些(提出自己常帶孩子去玩的地點,是如何進行活動的,說明此處注意事項) 


討論結束後,我整合出幾個問題。

一、假如臨時要下水戲水,要如何簡單判定此處是否可以下水?

觀察環境後,試想假如有人在此溺水了,我們可以怎麼救?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忙救嗎?

我認為每一種水域的細節不同,是無法用文字細說清楚的,尤其是海溪河的變化很大,參與的人大小不一,不能用水有多深、孩子幾歲、會不會游泳…這樣的方式去分類。

所以用一種反過來思考的模式,去想最壞的結果是我有辦法處理嗎?


二、自由行的戲水行程,要如何事前準備?

1、有孩子的話先理解孩子對於水的接受度,有的孩子比較怕水,就要有不同的照顧方式,且不勉強孩子下水。

不怕水的孩子,問問他會想要怎麼玩水?好可以依照孩子的需求,事先做好防護準備。

2、大人之間要安排會游泳的人,和時段戒護人員,在此時段內專注觀看每個孩子的動向。

3、準備輕便的救生衣或魚雷浮標,可用於怕水的人、不識水性的人和救人時。

4、玩水的地點最好是救護車可以到的地方。

5、帶口哨,用來提醒。


三、在現場,可以在多做什麼防護?

1、先下水去探過水後,才決定下水範圍

2、注意最近的天氣,如果時常午後雷陣雨,在下雨時就該離開水面,因為山上可能已經累積了雨量

3、不同的年紀需分開不同的遊戲方式和區域

4、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

5、假如是在海邊,要注意風向


四、平時如何增加經驗?

孩子小時,常接觸各種安全的水域。

大一點時,除了有救生員的泳池,也可參加有信譽的公司,去體驗如獨木舟、泛舟、浮淺、沖浪…等等。

行前通知詳細說明各種注意事項,去理解並與孩子討論這些防備的理由。衣服這麼厚?不能靠近某區域?天氣的影響?…等等

好的業者會做多重的安全措施,岸上有安排人手,現場有可救援的人2-3個(依參加人數增加)、身上都配有無線電…等等

在好的戲水經驗中,會增加自己對水的認識。


五、如果我不甚踩不到底,我可以怎麼自救?

冷靜、冷靜、還是冷靜。

當人有生命危險時,會心跳加快、緊張掙扎;

假如水溫較低,會本能更加害怕,身體很難馬上反應過來,就有可能吃水和無法站起來。

只有在冷靜的狀態下,我們才有可能想起如何水母漂,或是用方法把自己短暫推出水面呼喊。


六、其他

1、在同一個空間,不能有兩種以上的戲水方式(這在業者間,是非常嚴重的事)。

如:有人在游泳時,就不能有其他水上活動在旁邊進行。

因為不論我們多麼小心,都無法確保其他人是否會注意到我們。

2、打雷時一定要上岸,水會導電,人在水裡就像避雷針,很容易成為目標。

我想,我的目的不是要將一件放鬆玩水的事情弄的很嚴重,或是把踏踏水這樣的事情想的很麻煩;而是希望大家都具備基本的水域知識,提前做好防護,讓孩子在安全的水域戲水,孩子漸長的過程中,懂得如何分辨,並增加自己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好把傷亡減至最低。

提前做好防備,才能玩的安心。


備註1:謝謝伙伴李後良 與宜蘭共學團討論水域知識,我想將這些傳播出去,若有疑漏或錯誤的地方,在留言提醒我。


備註2:附上魚雷浮標的影片

轉貼 Diana Lin  伙伴的文字解說 

雷浮標是長條型的救生器材,游泳時可綁於身旁,阻力比穿救生衣低,但浮力不輸救生衣;另因形狀的關係,也可將上半身趴在上頭以降低危險緊張感

影片連結: 2015泳渡日月潭完全攻略-魚雷浮標篇


討論過程中有印象的事

1、有人提到曾看到人溺水,但當時在場的人都覺得看起來像那個人在玩,並沒有查覺到他是溺水,直到有人覺得不對,才前往搭救,假如慢個幾秒,就可能發生不幸。

2、對於溺水需冷靜這點,讓我想到在國小五、六年級時,曾在溪邊踩到一段落差,整個人垂直掉入水中。

入水後本能的馬上停止呼吸,並張開眼睜看向水面。

因為知道自己只是掉落一、二個階梯高度,也知道岸邊的方向,就在水底往岸邊踏走兩三步,頭就離開了水面了。

然後,沒有大人知道我掉進水裡。

3、曾有伙伴渡過非常好的海邊戲水經驗,教練細緻的解說和陪伴,讓他對於水有更深的認識,也比較願意接觸水。

4、那天走讀戲水,要求大家離開水面的主因,我認為是重疊水域。

孩子和大人雖然沒有進入水裡,只是靠在岸邊讓水淹過腳祼,但此處突然出現泛舟活動,會滑過伙伴們附近。

我們雖然因為水急沒有下水,但無法承擔萬一,萬一他們失誤撞上我們,有人掉入水裡該怎麼救?


======================

【延伸閱讀】

20170728   江菁頌暖蛇小學共學團-潛水第四年看到不同

20170812    學游泳

20190413   蔡芷芳跟自然在一起


======================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10/18        竹苗場  https://reurl.cc/5qDWlv  

10/24-25  桃園場   https://reurl.cc/gmey7N

11/07-08   台北場   https://pse.is/vr695

11/21-22 嘉義場 https://reurl.cc/n0YdYe

11/28-29   中區場   https://reurl.cc/Z7Z3OW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送擁抱愛食物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