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呵護你我心中都住著的「青青」

圖、文:大腳小腳共學團領隊 江平 
五歲的青青開始使用交換的方式處理同儕關係。例如,要把你的玩具車借我,不然就不能和我們一起玩遊戲 ;又例如,要讓我一起玩你的手機,不然就不分享零食給你吃。我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是,青青有時候是用講道理的,有時候是靠條件交換,無論是哪一種,常常可以在幾秒內就搞定僵局,而青青自己也因此能順利獲得自己要的。那,對方呢?有的孩子會馬上同意青青提出的想法或條件,有的孩子覺得怪:好像很有道理,但讓人感覺有點不舒服,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是一開始不配合,到了後來才說願意的人呢?青青會拒絕,因為「來不及了」,因為「時間過了」。

我和青青媽媽把各自觀察到的現象細細地提出來說給彼此參考。青青媽媽先想到自己是要嘛「一」(有),要嘛「零」(放棄)的個性,覺得青青像她(媽媽),所以交換的條件一旦被提出,對方沒有立刻同意,青青就會生氣,對方那孩子也因此沮喪失望。

「還有,會不會是學來的呢?」媽媽問。青青在共學時間之外固定會和好幾位稍大的孩子相處,他們當中就有人是習慣以物質交換的方式來換取想要的東西或者遊戲權。這樣的互動模式裡,青青媽媽看在眼裡,不免聯想到權力與物質是否提早來到這些孩子的世界?孩子們不單純了?

「『學』來的,這有可能,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下,有的孩子會『學』,有些孩子不會『學』?」我這一問,青青媽媽又想到另一個可能:「我們團裡之前在談『物權』,這讓小孩對東西所有權變得敏感,於是需要特別有些『方法』來獲得別人的東西....」 「再加上我們家不大會提供孩子垃圾食物和多餘的玩具,每次孩子來要,我們會談談,孩子可能就覺得找我們要東西很麻煩,所以就轉而用交換的方式和別人換比較快。」媽媽補充了些線索。
按照青青媽媽的猜想,青青在人際互動上的「效率」和這幾個因素有關:
1.個性像媽媽。
2.從同儕那兒學來的。
3.找媽媽要東西很麻煩,找朋友交換比較快。
4.團裡談尊重物權,小孩在物權敏感下的辦法之一。

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原因呢?1~4都是,但,只有一個是關鍵___拿掉這一項,就算另三項都存在,青青也不一定會這樣,更不致因此固定了青青的行為模式。青青媽媽不只是同意,意外發現,青青爸爸也是重要的影響來源。平日裡我和青青互動的經驗,她看事情或想事情都有一種「效率」優先的思考習慣,很快「結論」掉一件事,也知道如何有效地避掉談事。這部分的「效率」算是「結合」了父母雙方平日與青青的互動、甚至還包含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

是的,我們倆都認為第1項才是關鍵,但,這個「像」是有玄機的。「非一即零」的思考習慣,在媽媽身上或許問題不大,畢竟人呢,年紀稍長,在群體價值觀的制約下要放棄點什麼、委屈一下不只不難,還相當容易__「非一即零」是媽媽尋找「天下太平」的避難處所。但五歲的孩子,那是多麼願意嘗試的年紀呀!那不拼命往「一」(有)裡衝才奇怪吧?

說到底,青青汲汲於「一」,因為她不願意輕而易舉就「零」(放棄),這可一點都不像媽媽的習於「太平」,這是好事,其實。只是,這個「汲汲於」是從「非一即零」的「零」裡長出來的,是青青在狹隘的房間裡試圖破門而出的聲響__也許青青媽媽小時候也曾經嘗試過?又是幾歲時決定放棄的?

這正是〈幸福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裡的其中一個「秘密」: 我們不希望擁有上一代的某個特質,我們卻成為下一個同樣的大人___ 如果我們沒有在這時候「遇見」這樣的青青、「看見」這樣的青青、「理解」這樣的青青,進而透過親子共學協助青青和她的家庭,那麼,未來的青青就可能真的「像」她的父母了,因為,絕多數的「青青」們,他們最終只能在慣於只追究「是非對錯」的異化群體裡被迫扮演加害者或受害者__生命根本沒有開展與探索的空間。

難怪,下一代會重演上一代的戲碼、承接同樣的困局;也難怪,好多人的一生都在重複扮演自己當年反對的那個人(父母)、做著那些年裡最不希望被對待的事。

一個事件發生,核心價值並不在於我們最終是否找到了「原因」,我們要問的是:能夠,並且願意陪伴一起循著這些「原因」、梳爬「原因」背後脈絡、進而「改變一個家庭」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模樣?以青青家的這件事情來看,誰是收穫者?是青青?青青的媽媽?青青的一整個家庭?還有嗎?那些被青青的規則拒絕在外的孩子和那孩子的家庭,他們的生命經驗又將被這個過程所建構的視野大大翻攪、啟動了什麼?

這就是教育的真實面貌__循著事件的現象探訪人的內在真實,進而開展人及家庭的無限可能,而且受益的人絕對不會只是一個個人或一個家庭而已。被青青拒絕的孩子,那位媽媽原本好心疼,後來,她說:我ok,先協助青青喔。

協助什麼呢?協助與這事件有關的每一個人都能再次看見自己行為的初衷,並尋回初衷裡原本就帶著的滿滿勇氣和愛的能力,而不是只剩情緒和心情而已。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深處都住著一個「青青」,當它活在一個五歲孩子的身體裡時,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協助事情而已,更要小心呵護它背後還站著的一個「不放棄」的勇敢靈魂__我們絕不能讓如此珍貴的禮物被「是否對錯」給淹沒。

親子共學就是要讓這樣的教育發生:
我們不只是看見事情本身,我們更要練習看懂人的全貌。

「你是如何將『非一即零』『傳授』給青青的啊?」我問。
青青媽媽笑了:「請問我們家可以共到小孩18歲嗎?」


【一起來練功,近期活動】
【3/14~15中區家庭教育實踐班-彰化場】

【3/28~29 竹苗家庭教育實踐班】 

【3/28~29大台北區家庭教育實踐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