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除了教養與課題分離之外


文、圖:高顥容 ( 前宜蘭團助教,新竹自學生家長 )



阿德勒心理學派提到「自然合理的後果」跟「課題分離」,在很多教養文上也常常看到,但我後來發現很多人「做過頭」了,也許是對這兩件事情不太理解,也有可能是這兩件事情對家長來說其實很好用、很省事,所以大家就爭相拿來執行。

一個10歲的小孩如果一直吃冰,如果我是媽媽,我會有什麼想法?
 
大概是會很擔心他身體太寒,會連帶肚子痛或有其他症狀出現吧!如果就「自然的後果」來看,就是當小孩肚子痛了,這就是自然的後果,所以我要讓他/她體會到,之後他/她就會不一直吃冰了!這是小孩的困擾,不要讓這件事變成我的。

看起來很合理,不過仔細想想,這中間少了什麼?

愛的連結吧~
 
我的擔心會有,我還是會跟小孩提出我的擔心,可能會告訴他之前他吃太多冰的時候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但他如果還是執意要吃,結果真的肚子痛了,我就不去說『看吧!早就跟你說了!』『就不聽我的,自作自受了吼!』這種話,很多大人會在事後跟孩子說這樣的話,然後孩子以後會不會記得這個教訓就不再吃?並。不。會。
 
大人往往喜歡在小孩討冰吃的時候責備小孩、用各種理由制止小孩,然後小孩因為吃冰真的肚子痛的時候,就又課題分離得好清楚,那條線劃得好清楚,「你的肚子痛是你的,我不會幫你。」(類似的話我以前也說過啊),是不是顛倒了啊?

我想到我自己,當我因為去牛排館喝了飲料跟吃了冰之後拉肚子,我如果聽到別人跟我說「吼~就跟你說吧!還吃這麼多!」我會很想拿整包抽取式衛生紙砸在他臉上叫他閉嘴!難道我不知道是因為我吃太多冰所以烙賽嗎?還用你說?!
 
我想當小孩被大人這樣碎念的時候,應該是同樣的心情吧?
 
我想到的是,如果在小孩要做出選擇之前(吃冰?不吃?吃一點點?還是管他的卯起來吃?),我們可以提醒他、關心他,但不要過多干預,決定權還是在他身上(或是拜託他少吃一點),如果他決定了之後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支撐他,我說的是支撐,可能他受傷了回來跟我們分享或哭訴,我們都支撐他,當他的肩膀讓他有人可以傾吐或惜惜;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比較有愛的連結,不會讓小孩覺得「反正是我自作孽啊~後果我要自己承擔,也沒有人會心疼我啊~」,然後就跟大人漸行漸遠,再也不想、不敢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因為不好的後果會被責備啊!那幹嘛要講?
 
看到一些大人似乎很喜歡用「自然合理的後果」在教養孩子,沒有好不好,只是如果沒有了愛的連結,這似乎還是一種懲罰,只是是包裝得很好看的懲罰而已。


相關文章

他還需要一點時間

看見細緻的陪伴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19/08/03-04 大腳小腳宜蘭親子共學 家庭教育實踐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