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關於幼兒的打人行為


此篇文章主要是針對幼兒時期(1-3歲)的打人行為。我沒有逐字翻譯,有需要的人可以自己看原文。

原文出處:http://positiveparentingconnection.net/toddlersandhitting/

打 人並非幼兒行為出了甚麼問題,事實上,要讓幼兒不打人,追根究底還是要去了解幼兒為甚麼打人,同時也必須了解父母對於幼兒打人有甚麼感覺。父母對於孩子打 人的反應關係著是否會讓事情更糟,或是藉由幫助孩子學會以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那麼到底孩子為甚麼打人?
 幼兒時期的孩子尚未發展出控制衝動行為的能力。他們會打人可能是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心中的感受,而這個感受又是如此強烈,以致必須發洩出來。幼兒最常在感受到驚嚇,害怕,或是焦慮的情況下打父母,照顧者,或是同儕。幼兒會打人,並不代表他們很壞。


那麼家長又是如何看待幼兒打人的行為呢?
儘 管幼兒時期的孩子打人是常見的行為,父母通常會因此感到羞愧,不好意思,生氣,或是感到驚訝。父母也有可能因此產生一連串的情緒,而認為孩子需要體驗一些 懲罰性的後果,以學會教訓,了解打人是不行的。也有一些家長會因為生氣或驚訝而打回去。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打人時,要保持冷靜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常,我們越是負面的去面對孩子打人的問題,無意中我們可能會讓問題拖更久。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允許孩子傷害別人,也不能允許自己傷害孩子。如果父母因而對孩子生氣,而處罰孩子這樣的行為,反而會讓孩子強烈地接收到以下訊息:
  • 『當我打人時,爸媽會很不高興。」
  • 『大人可以打小孩,但小孩不能打大人。』但這樣真的對嗎?
所以當孩子打人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首先,請父母調整一下我們的心態。幼兒打人並非行為問題,請接受這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會有的正常行為反應,尤其是針對恐懼,挫折,或者其他感受。心態的調整是停止幼兒打人的第一個步驟。

提供孩子多種發洩情緒與感受的方式與管道也非常重要。

傾聽並給予孩子機會說說他們的感受。利用玩偶或娃娃來表示生氣,快樂,難過,憤怒,開心,挫折等等的情緒感受,讓孩子開始學習用語言,而非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挫折感。

每天找時間跟孩子建立連結與關係。當孩子與大人越有連結感與安全感,他們就比較不會把情緒直接變成憤怒。

設定界線

在處理孩子打人的行為時,保持尊重,慈愛,以及堅定的態度非常的重要。用很簡短又清楚明白的詞句很有幫助。
『不要打人。』『打人會痛。』

溫柔地把孩子抱走,或者讓自己擋在兩個孩子的中間,讓孩子清楚知道這個界線。
『我不會讓你打人。我要讓大家都很安全。』

以慈愛又堅定的態度對幼兒表示同理,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看來你非常的生氣。』『我發現你覺得很挫折。』

因 為你對孩子釋出了善意與關懷,孩子很可能就因此得到足夠的安全感,而以哭泣來釋放心中的怒氣與挫折感(*難怪孩子只要被猜中心裡的委屈,通常就會哭出 來)。雖然要大人接受孩子的感受與眼淚是很困難的,但孩子卻是非常需要這個機會來釋放內心的感受,然後才能繼續向前(*通常孩子被同理了,哭過,很快就好 了。)

如果孩子願意抱抱,那就給他一個大擁抱吧!父母的關愛並不會加強孩子打人的行為,這是在告訴你的孩子,你是他安全感的來源,你很在乎他。

相信孩子有能力,也有興趣學習如何處理面對自己的挫折感或令人害怕情境,雖然在那個情緒高漲的當下你可能很難相信,但他們的確是會想要學習的。這個發展過程的確很有挑戰性,並不輕鬆,但請記住,透過引導,並帶著憐憫和理解的心態去幫助孩子真的是最有幫助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