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幼兒時期的咬人,打人,踢人等惱人行為怎麼辦?

原文出處: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2/09/biting-hitting-kicking-and-other-challenging-toddler-behavior/

譯文:
我 們是大人,而他們很弱小。他們正要開始學習我們對於適當行為的規則與期望。在孩童的發展過程中,他們需要表達他們的想法,同時,他們對於衝動行為的控制能 力還很微弱。而在玩樂的時候,這些因素會交互影響著,那麼大人為甚麼要把幼兒的打人,咬人,反抗等行為看成是針對大人而來?

我們的 情緒會被挑起,會開始生氣,受挫,甚至受到驚嚇。我們可能會失去客觀的角度,並且發現自己退縮到跟孩子一樣的程度,跟孩子直接槓上,而他只不過是一個小小 的孩子。我們可能被迫還擊,把他打或咬回去!或是試圖重新取得控制,嚴厲地設定規矩,羞辱他,或懲罰他,好『給他一個教訓』。


或者,我們完全相反的害怕與孩子或自己的憤怒起正面衝突,於是我們選擇退讓。對孩子這類的行為讓步,遲疑,不當一回事,或者小心翼翼不讓他們生氣。或許我們還會向孩子懇求,甚至哭泣,好讓孩子覺得我們很可憐。

這 些反應在行為的當下或許可能立即生效,但長久下來可能會讓問題更加嚴重。我們的緊張程度(對孩子來說一直都是很明顯的,因此絕對不要以為孩子不知道)會讓 當下實驗性,或是衝動性的行為轉化成長期的行為偏差問題。當孩子察覺到自己所依賴的父母失去了控制,這會讓他們感覺到沒有安全感,感覺自己的力量太強大 了。懲罰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憤怒,不信任。相反的,如果我們不願意設定明確的界線也會造成孩子的不舒服,沒有安全感,孩子會因此做出更多的試探。我們的脆 弱則會讓孩子覺得有罪惡感。

這些回應最後終將失敗,因為你並沒有回應到孩子透過不當行為所傳達出來的需求:幫幫我!孩子以行為來表示需要你的幫助。就是這麼簡單。但我們要怎麼幫助他們呢?

態度與觀點

如果我們可以體認:孩子的偏差行為只是暫時性的『失去控制』–這是幼兒請求幫忙的方式–我們應該扮演的角色與回應就很明顯了。一個有經驗,成熟的大人意指著從爭吵中脫身(而非被捲進風暴中),並且能夠提供適當的協助。

當 我們不斷提醒自己,那些不當行為的背後只是一個不知所措的孩子在發出求救的訊號,我們就會開始發現,將孩子的行為視為是針對自己而來,有多麼好笑。我們會 發現這樣反應是無聊的,像是『在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之後,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你為甚麼說不聽?』用不同的角度觀點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可以讓我們更加有耐 心,有自信,讓自己冷靜下來,好好的來幫助孩子。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跟孩子好好的溝通,幫助他們度過。『你實在是沒有辦法忍住不打人,所 以我要幫你把手給收起來』。這是我們腦中的想法,也可能是直接對孩子說的話語。或者我們可以說:『我不會讓你打人。你現在非常的生氣,因為你想要玩我的電 話,但我卻把電話拿走。我知道。』

『我不會讓你咬我。那樣會痛。我要把你放下來,然後給你一個你可以放心咬的東西讓你咬。』

『你可以自己進來嗎,還是要我幫忙?看起來你是需要一點幫忙,那我就把你抱起來囉。』

做孩子情緒安定的錨

我 們協助孩子,允許他們發洩情緒,因為孩子也需要這樣的幫助。他們所需要的是一個情緒安定的錨 – 也就是我們耐心的陪伴與同理,讓他們安心的度過這樣猛烈的情緒。在情緒過去之後,他們需要我們向他們表示理解他們的感受,原諒他們的行為,只有當大人放 下,孩子也才能跟著放下。畢竟,我們怎麼能夠只因為孩子還不懂得駕馭內在衝動的能量,就對孩子懷抱怨恨?

這個想法是最近我在家裡所 經歷的事件所受到的啟發。當時是晚上10點45分了,我去提醒我那青少年年紀的孩子該上床了。而我卻很驚訝的發現,我那10歲大的兒子(原本9點鐘就已經 上床了)迎面走來。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他可能是要去上廁所,但是他說了一些我無法理解的話『$%^&%^& ,,, 看電視。』

『甚麼?』我這下才驚覺他是在夢遊。我們知道他一直會說夢話,或是睡夢中大聲喊叫,連睡在隔壁房間的姊姊都能聽得到。通常他只是會坐在床上大叫兩句,很少會起床走動。

『給我看電視』,他又重複一次。這次我... 有點... 聽懂了。他面無表情,看起來又像是迷路了。接著他跌跌撞撞的往樓梯的方向去。

『喔,不,你要回到床上去。』當我試著要抓住他時,他反抗了。我們扭打了一下。他是個很強壯,有肌肉的的小男孩,即使他在睡夢中,仍然是個難纏的傢伙。最後我還是制服了他,把他帶回房間去,安置在他的床上。他立刻安靜下來,安穩的回去睡覺了。

所以呢?一個10歲大,會夢遊的孩子,跟幼兒的不當行為有甚麼關係?幼兒時期的孩童們在意識上是非常清楚的,但在行為上卻不是那麼的明確。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跟我那個在夢遊中的兒子差不多,跟我兒子一樣,幼兒需要我們有信心地協助處理他們的越軌行為,而不是對他們生氣。

平靜的反應

一 位我曾經在電話中諮商過的母親向我表達了對於『平靜反應』這個詞的讚賞。這是我曾經用過得一個詞,每次她的孩子在行為上挑戰了自己時,她就會想到這幾個 字。當時這位媽媽剛生完第二胎,對於處於幼兒時期的老大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改變,因此她時常需要想起這幾個字,來幫助自己面對孩子的行為。不過現在已經不太 常用了,因為她已經順利並且快速地幫助老大度過這個困難的時期了。

但我們不可能假裝自己很平靜。就像好演員一樣,父母必須真的相信自己是平靜的。而要保持心情上的平靜,我們必須維持一個真實的觀點,並且在態度上明白的認知,我們是大人,無論如何孩子都是弱小的,因此管教等同於『協助』。

另外一個媽媽的回應也有意思:

親愛的 Janet:
我 16個月大的兒子,傑米,會打人,特別是會打我。看起來他好像是覺得這樣很好玩。也就是說,他不是餓了,累了,或是感到挫折。相反的,他似乎覺得我們的尖 叫反應『噢!』很刺激,然後會想要繼續打下去。他會開心的發出可愛的『噢!噢!噢!』聲,然後他就會試著要打我的臉,從頭到尾都是微笑著,甚至是開懷大笑 著。我試過很多次跟他說:『我不會讓你這樣做,不要』,也會溫柔的把他的手握住。這時候,我會面無表情,我不會用微笑回報他,也不會有情緒或是生氣的表 現。
他大概是還沒發展出同理心吧,所以他還是持續會打我,現在甚至想要打我們家19歲大的老貓。
還有,他上個禮拜打到我的眼睛,真的會痛的時候要不生氣好難喔。有甚麼建議嗎?

和許多知覺型的孩子一樣,傑米對於大人的『黑臉』是不買帳的。他聽到了一次『噢!』就足夠了,他知道只要再弄媽咪,這個聲音就會再次出現,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啊!

Jennifer 必須從內心相信這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當她以溫柔且堅定的態度,握住傑米的手,阻止傑米打她時,她的心裡必須想著『真是無聊!』。要讓孩子停止這樣的行 為,媽媽必須完全不把這樣的事情當作一回事,並且完全不能將孩子的行為視為有威脅性。現在,Jennifer 有點被這樣的戲劇性反應給困住了(當然,這樣的反應在幼兒時期確實難以避免)。

以平靜,幫助孩子的心態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可以讓 孩子放鬆,讓他們知道父母『是她情緒安定的錨』。孩子知道父母不會因為她調皮搗蛋的行為而激動不安。她會因為父母親在情緒上的安定而得到安全感 – 也就是說,父母們在扮演老師的角色時,能夠自在地處理孩子所丟出來的任何挑戰。

當孩子知道,在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行為時,父母總是會願意提供協助,幫助他們度過這樣的情境時,孩子就能夠安心自在的去面對挫折與犯錯,充滿自信地學習與成長。

幼兒們會透過試探界線來認識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設定人我的界線)。當孩子踩到我們的底線時,請以堅定又尊敬孩子的方式來阻止孩子的特定行為,來幫助他們安心自在的認識這個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