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同理的起點

圖、文:薛安琪(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_台中領隊) 


在接收到「對方有責怪有抱怨」、自己感覺到「有壓力」的時候,會怎麼做呢? .

大腳小腳台北共學團領隊楊鎮宇,以前發過幾篇好文,關於「穿越行為的表層,探究背後的原因」,大意大約是,不因表層行為而判定或評價小孩,不是停在這裡,而是更深入的去好奇與探索「前後的完整脈絡是什麼?是什麼影響他走到現在這裡」?
我最近在我的共學團上也聊到類似的內容,我們在想,這個好奇應該就是「同理」的起點吧。
很多時候,當我們卡在表層的行為對錯上面,往往也很難開啟「積極傾聽」,更無法走到深層情緒的同理。於是雙方難以連結,衝突就只會是衝突,沒能協助彼此更進一步的互相理解。
知道不要馬上評價小孩,可是呢,第一步最難。
我跟共學團夥伴陸續聊到,通常會在接收到「責怪、抱怨、打」的時候,身體不由自主啟動反應了,或戰或逃,那是一種面對危險訊號的反射動作。
「欸!你不要打人啊!」,或者「幹嘛打我!」,「你玩不好,是我的錯嗎?你怪我幹嘛?」,結果就是沒辦法「穿越」。
那麼大人就來對自己進行「穿越表層、探究原因」吧,試著想想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呢?
有人說「從小沒被允許過,無法理解小孩為什麼可以這樣」,有人說「很陌生,不知道還可以怎麼辦」,還有「我沒辦法幫他解決問題,我覺得自己很差勁」,更有人說「溝通談話本來就應該要建立在雙方都舒服的基礎上,造成不舒服的那一方就有責任應該要調整」⋯。
我們有個猜測,這些也許都是過往成長經驗在我們身上留下的痕跡,以及背後隱藏的價值觀。
那種「不舒服」,讓人無法停留在那個瞬間,只想要切斷中止,或逃離不看。
那麼,要如何停在那裡,跟小孩同在一起呢?
我提出一個「重新詮釋那個畫面」的方法。
想像一下:
一個小孩像是化身成為一座小小的火山,他的挫折感或不滿的情緒在對外噴發,這些發洩可以說是自然現象,是他處理情緒的一種過程。
過程中難免有些融岩,會朝向大人噴射而來,令大人感受到威脅或危險。
這種時候大人該如何詮釋迎面而來的壓力呢?
是把自己看得很弱小,害怕巨大的飛彈發射,擔心自己被炸個體無完膚、粉身碎骨?
還是可以提醒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已有能力可以調整自己的姿勢或角度,可以穿上厚實的圍裙,或許再拿個鍋蓋來當盾牌,就能擋住煎魚噴濺的幾滴熱油?
是飛彈?還是幾滴油?
透過這樣重新詮釋與定義,協助自己提醒自己,對方不是成長過程中造成壓力的長輩,而是一個無助的小孩,並且我已經不再是無助的小孩了,我現在是相對更有能力有資源有選擇的大人,我可以試著理解他發生什麼事,我可以陪伴他渡過。
對同理他人很陌生、對自己的自我價值低落、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只能使用大多數約定俗成的規則默契而無法跳脫看待當下發生什麼事⋯⋯這些都是我可以去經驗、去感受、去學習的,而不是小孩不應該有這些行為或情緒。
小孩有小孩自己的課題,大人也有大人自己的,我們各自在不同的面向上學習,都有機會長出不同的力量,也更懂得如何連結與自己不同類型不同狀態的人,同時更朝向「多元」的社會前進。
.
附圖是以前的舊照片。
某天晚上看完歐巴桑初擊的記錄片之後,發現裡面只有媽媽姊姊、沒有自己,汪汪很失望的難過大哭。
曾經我也有過「怪我咧?對著我哭就有用了嗎?我就應該要為你負責幫你解決嗎?」的被壓迫感。
但總覺得非常奇怪,他哭他的,我的被壓迫感究竟從何而來。
慢慢練習,在這幾年愈來愈可以區分清楚,小孩跟我之間的人我分際,也就能夠平靜陪伴小孩的狀態了。



【近期活動】

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方針,可就近報名參加我們在各地舉辦的說明會(家庭教育實踐班),最近場次如下,邀請您,一起來做個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大人:

5/15-16 板橋場 https://reurl.cc/AgKkrY
5/22-23 台南場 https://reurl.cc/jqE8aZ 5/29-30 高雄場 https://reurl.cc/jq0zRq
6/05-06 新莊場 https://reurl.cc/e9YOd7

======================

【定期定額捐,我們需要你】

親子共學促進會仍有許多理念正在努力實踐,邀請您定期定額捐款,與我們一起成為兒童人權的長期推手!
定期定額捐款送擁抱愛食物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