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帶孩子看牙醫

文圖:沈玉玲 ( 高雄暖暖蛇共學團 )



回想起來,我們總共去了3趟不同的牙醫診所。

第一次因為發現牙齒好痛,剛好是週六,只好就近找有營業的診所。就診發現上後方的蛀牙蛀到神經,當天就開始治療,不過打麻醉藥之後,因為太痛,安安就不想繼續治療了。當下醫生跟他溝通的是,最困難最痛的部分已經過去,接下來不會痛了,如果現在放棄,下次還是要從打麻醉藥開始。不過安安堅決不要,我沒有勉強他繼續,雖然內心掙扎,但還是決定暫時停止。

回家後跟安安一起看了根管治療的影片,討論了要不要繼續治療,不治療的結果可能會是什麼,以及若要治療,我們模擬了需要跟醫生溝通的地方:哪個步驟要慢一點,哪個步驟他會害怕等等,終於,他覺得他又可以去第二次的看診了。

第二次一樣是週六,這次我特地找了兒童牙醫,期盼有更理解兒童的醫生可以為他治療。說真的,要同時溫柔的理解孩子的害怕以及堅定的用專業取得孩子的信任,真是太難了。

第二次看診,輪到安安躺上治療位子時,他突然說他還沒準備好,我們就在診療室等待醫生看完3個病人,其中一個小病人大哭有讓安安更不安,不過他沒有要離開。躺上去他先問醫生擺放在旁邊的工具要做什麼的,會怎麼使用,我跟醫生說他曾經看過治療影片,所以想知道工具怎麼使用,醫生也一一回答,不過當醫生說要開始了,他突然大哭,說他真的還不行,還是好害怕。於是我們再次決定暫停治療。在離開前醫生提議讓安安舒眠治療,就是全身麻醉,我告訴醫生我需要想一下,也必須跟孩子討論一下,不過醫生表明他覺得不需要讓小孩知道這麼多過程,可能會加深他的恐懼。

知道過程是加深他的恐懼嗎?

我在安安身上看到的是,他知道越多反而越不害怕。在所有與他相關的事情上面,我做到的是不欺騙與不隱瞞,以及陪他一起想辦法。我想這應該是他越了解反而越安心的原因吧。

最近,他的牙齒又開始痛了起來,看了一下好像長出膿包了,於是決定去看第三次牙醫,這一次,是夥伴推薦的診所,安安聽聞小夥伴的經驗非常好,而願意再次去嘗試。

大概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這次的經驗非常美好,他還是害怕的說需要準備一下,醫生明確的告訴他,那等他看完下一個病人就開始好嗎,有一個期限的心理準備讓彼此都很安心。在治療過程他自己跟醫生溝通過去不舒服的經驗,醫生幫他一起想辦法克服。比如在牙齒鑽洞時他會害怕,希望可以一下一下慢慢鑽,不過醫生擔心麻藥時效,最後他們取得的共識是慢一點但也不要一下一下那樣慢。

治療結束後我說,今天太幸運了,遇到一個好醫生。他說,我覺得你也很重要,因為你讓我看影片陪我想辦法,我才慢慢不害怕。

過程中一直想到最近讀書會在讀的「照護的邏輯」,我設想過萬一安安真的不願再看醫生,我們要如何與現況共處,以及如何同理他的情緒但也不只有同理。照護的邏輯這件事跟親子教養其實有點像,溫柔與堅定要如何同時存在,怎麼做才是對病患(孩子)最好,而醫生(媽媽)的工作要如何因應病患(孩子)的變化。全都一樣,是困難卻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
延伸閱讀

跟孩子站在一起,陪孩子做自己


【近期活動】
想進一步了解共學團的教育理念與實作方法,歡迎參加我們的家庭教育實踐班,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2019/08/03-04 大腳小腳宜蘭親子共學 家庭教育實踐班


=================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

歡迎大家小額捐款,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兒童、為親子們發聲!
捐款帳號:中國信託 (822) 1745405098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