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從吃飯這點事講到尊重和接納

文 、圖:曾曉虹(台南假日二團)


五歲三個月的Nathan每每吃完飯就像是打仗過後的慘不忍睹,桌面上和椅子下必定有著飯粒、湯汁、肉屑、菜渣躺在那,還有這些油膩物抹過桌面的交錯路徑痕跡,當然他的手指和稚嫩臉龐也是充分說明這一切。心情好的話,吃飽飯他就把碗筷拿去洗碗槽放,洗個手,一溜煙就去玩了,壓根沒注意到桌面凌亂的狀況。反觀三歲八個月的妹妹用飯後,桌面頂多是幾滴菜汁零零落落。我就想哥哥應該是可以做到的啊!

半年前,我和Nathan說過這件事,要他好好吃飯,不要把飯菜掉的到處都是。他秒回我說: “This is the way I eat!” (我就是這樣吃飯的啊。) 老木心底覺得好敬佩,哪來的自信!還追加說: “When I grow older, I can do it better. I need more practice.” (等我長大一點我就會比較好了啦,我現在還在練習啊!) 我回:「你說得有道理,嗯,那你繼續加油吧」。過了幾個月,在收拾餐桌說時,我又忍不住跟他講一次,他給我一模一樣的回答!我只能說,兒子你太厲害了,我好羨慕你「對自己的了解和信心」。如果我的老師或老闆類似這樣說我,我一定覺得羞愧,趕快想辦法解決,而不會去想這個要求是不是強人所難。所以媽媽我能從超級乖乖牌走到今天這樣養育你,也是該給自己拍拍手啦!

今晚,兒子的爸也來說一次,爸溫和理性地跟他指出桌面髒亂的事,並說妹妹的桌面能維持乾淨,而且示範怎麼吃飯比較不會掉食物。Nathan先說: “This is the way I eat!” (我就是這樣吃飯的啊。) 正當我再次暗自覺得好笑又敬佩他的時候,他鑽到桌底下了,開始放聲大哭。他重複說著:: “This is the way I eat!” 於是我趕快到桌底下陪他,並抱著他說:「沒關係,我們尊重你這樣吃飯,我們再一起收拾就好,等你長大點你就會吃得很好了」。他邊哭邊說: “NO. I’ll just eat like this when I grow up. I’m not gonna change.” (不要,我長大還是要這樣吃飯,我都要一直這樣!) 從這句話裡我知道我們傷了他的自尊心--聽著他話裡有著「氣憤和防衛」(表面情緒),他生氣到說反話了;看著他的行為裡有著「受傷」(深層情緒),淚滴和躲在桌底的行動表明了一切,甚至自我放棄說都不要改變了。

還好我們接收到的是他內在的傷心,而不是表面上的氣話,如此那就有得一番攻防戰了。親子開戰,不管是語言能力、氣勢或體力都是大人贏啊,可是輸掉的是親子關係,孩子有種你不懂我的fu、淡淡的哀傷、獨自的孤單。所以我們先安慰他,而不再去強調或在乎到底怎麼個吃飯法比較好,因為我們了解,在這節骨眼,說什麼道理他也聽不進去(根據大腦科學,右腦在負向情緒中,左腦的邏輯思考是很難運作的啊),他只是想要確定他是「被接納和被尊重」的。安慰幾分鐘後他恢復正常了,我和他就從桌底出來了。至於他吃飯的情況總是會越來越好的嘛~他自己說的啊~不用急啦~多擦幾次桌子而已啦~(阿木安慰自己中…)

------------------------------------------

事情過後,我在想,每次“This is the way I eat!” 這句話看似堅強的後面其實是不是很脆弱?當孩子一再跟我們表明他就是這樣的人時,我們繼續質疑他(其實在大人的眼裡根本稱不上是質疑,只是提醒與建議,而且半年來第三次而已啊),但是在這樣看似小力道的不尊重中,他那好像很堅強的自尊馬上就被戳破了,他哭著躲起來了、氣到說反話了。(慶幸他不是青少年,不然他就真的跟我對著幹了,才不會讓我看到他傷心的一面咧。)

親愛的孩子,你讓我明白,『愛是全然尊重與接納一個人原本的樣子』,因此衍伸出『在愛之中,我們毋須比較』,就像妹妹用餐習慣比較好或是其他什麼的,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樣子啊。

------------------------------------------

處理完孩子的傷心,接下來,處理我自己過不去的關卡。為了自己不要一再「好心建議」兒子而造成反效果,我自問,那個希望孩子把吃飯場面搞得乾淨漂亮的「內在需要」是為何?
(1)自己就可以不用這麼累整理桌子?
(2)這樣在外面吃飯才不會難看?
(3)我看不慣他這樣、看了覺得煩、希望他把事情做好?

想不到其他可能了,我自己的答案是(3),因為認真來說整理桌子是沒有很累,我不會因為面子問題而要求孩子怎樣。是(3)的話,很好解決,我告訴自己:要知道他終將會長大,吃飯不會有問題的!就像是流口水和大小便自控的情況,每個人的進度不一樣而已,沒事的。

------------------------------------------

最後,我終於搞懂,這整件事比較偏向是「能力--能不能」問題,而不是「意願--要不要」問題。所以,爭什麼爭呢?
最後的最後,不論是在於「能力」或是「意願」的問題,我都願意朝著今晚學到的『愛是全然尊重與接納一個人原本的樣子』前進!

*送給我的摯愛兼小老師們~Nathan & Abby
*帶著「覺知」過生活,就是正念(mindfullness)、就是禪。今晚我禪了!


【延伸閱讀】

2017年11月21日,Joyce Hsu,三歲的社會化之初
2015年12月14日,林怡秀,【吃得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