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請問你ê名

圖、文:Polian Ong (台北共學團資深成員)


記得大學時有一次台語生活營,台文作家陳明仁提到,每個人都有名有姓,植物也一樣,樹、花、草都有各自的名字,大家以為樹就叫做樹,草就叫做草,我們總不會互相打招呼時說「嗨,人,你好」吧。

這段話給我很大的反思,就這樣,開啟了我和幾位朋友為期不短的認識植物台灣名的計畫。大家從一知半解,到找資料、拍照、對圖鑑、問人,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收集整理出一些些成果。那時候還不是數位相機爆炸的時代,我們用傳統相機,光是買底片、洗照片的錢就不知道花了多少,可是卻很甘願很值得,因為我們和植物建立了連結,他們對我們不再是陌生的花草樹木。

Asiâng出生後,每次和他出門散步,我總會帶著他認識沿路的花草樹木,撿起落葉看一看,聞聞不同季節開的花,嚐一嚐成熟果食或花蜜的滋味,摘朵花拔根草玩玩小時候的遊戲,尋找樹上鳥隻的蹤影試著和他打招呼,撿起掉落地上的種子丟進土裡期待他有機會長成大樹......

當我們期待孩子能關心參與公共議題,我們就該從讓他對生活週遭有感開始。住家附近小徑、菜園、河岸步道、淡水古蹟園區、海邊、觀音山......,在還沒有參加共學前,我們的活動範圍都鎖定在淡水,最遠到關渡、八里,我們希望孩子從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開始,一步一步慢慢向外拓展探索。我們期望用最省錢卻是最富有的方式帶著孩子體驗生命,當孩子和土地有了情感連結,我們還擔心以後他會無感地砍掉大樹、剷平歷史建築、山林海邊圈地BOT、分不清楚自己是哪一國人嗎?

因此,對於孩子採摘花草樹葉的行為,我一向不干涉,這是孩子觀察、想像、創作的天地。如果過度延伸成「傷害生命」的解讀,那我們該如何自圓其說三餐食用的豬雞魚菜?打蚊子、在草地跑走跳的行徑?同樣都是生命,為什麼我們可以為了存活而犧牲其他動植物的生命?就算是孩子拿著棍子往樹木身上砍打,我也盡量不作傷害生命或暴力的詮釋,這當中或許隱含了挑戰高度、反抗強權(投射在堅固的樹幹上)、練習發洩情緒、實驗反作用力......

如果真的覺得不妥,可以帶著孩子認識花草樹木,建立情感連結,或許從問問他的名字開始吧。


【延伸閱讀】

20140314,Polian Ong,從孩子的語言使用發展講起

20170726,Polian Ong,撤銷亞泥,還我土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