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從親子共學團到親子共學家庭

文、圖:李純顏(台北共學平日二團成員)


記得加入共學的一個月後,是2016年農曆過年。那天在台北科技大學共學,我焦慮無助的問了領隊和團員們一個棘手的問題:

「快要過年大團圓了怎麼辦?!我家兩個小孩已回不去一如既往,乖坐在餐桌前守規矩的吃飯了!如果遇到孩子們的衝突時怎麼辦?怎麼面對公婆高標準的教養?我的好媳婦形象即將崩壞好惶恐啊⋯⋯」

Joyce 當時給我幾個方法,我完全照做!

和小孩商量在年夜飯飯局時,請配合演出一場「好好吃飯」讓為母者我焦慮症頭稍有休息。

和可以為我一手遮天的丈夫商量,如遇到衝突請他幫我們母女撐出空間,與長輩們對話。

對於夫家的高標準,有可能只是我的想像與恐懼,如果有機會與公婆對話,說不定他們能看見不同以往的教育的可能。(當然這要我心裡準備好)

果真,當時才三歲又十一個月的雙胞胎姊妹,已經可以有和媽媽同盟的默契,先生也願意挺身支援任何任何需要他的地方,我,終於安然渡過難關

過去三年,每一次大團圓都讓媽媽虛脫的情況,今年好很多,也更加強我的信念「讓孩子從小就在自由的環境,自在的做自己」。

這有一個要先處理的問題,就是先重點隔離會干擾孩子內在成長的「人為」因素,與其把孩子和我放到一個充滿挫折與反對的環境,倒不如先趨吉避凶,好好地在我們所信仰的親子共學環境裡,等待茁壯與長出出不容易扳倒的力量,慢慢擴張生活範圍,來面對未來未知的挑戰。

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困難。包含:我執、我的原生教養、我的不安全感、我的控制慾望、想要符合社會期待的我、急於想要脫胎換骨的靈魂,遠在外地工作難有共同成長共同參與共同話題共同理念的另一半等,都是我們走在這條路上遇到的重重難關。

我在哪裡?

對,我不時的要找一找,我呢?

我想要什麼?我為什麼在這裡?

孩子呢?想要什麼?她有沒有成為自己?

陪伴孩子的成長歷程,讓我重新調整,我深入接觸我自己、認識我自己。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練習沒有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孩子,我一直以為我是個大人,我沒有滿足自己是孩子時的所有需要,我以為我很渺小,我以為我不重要,這些價值觀是誰給我的?為什麼沒有為自己爭取活著時的所有需要?我的父母怎麼了?

這一年,我試著開啟了一扇門,那扇門是通往幸福的入口,那裡有個等我很久的我。我們一起回顧「我」這個紀錄片,我知道裡面有我想知道的答案。

我找到,我需要是完整的家庭,從家裡面的親子共學才是真正共學環境的起點。所以,我和雙胞胎女兒要離開了親子共學團,要前往和爸爸在的地方一起生活,爸爸、媽媽、孩子們,從那裡開始我們的生活,親子共學家庭。

謝謝親愛的你們!謝謝一起陪伴孩子成長的你們!謝謝每個共同理念的朋友!因為有你們,才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力量!祝福大家往幸福快樂的方向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