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台中吊嘎記】傾斜的姿態:質疑當事人行徑,體恤爆料者心意

文、圖:佳仙(台北共學平日六團助教)



近日台中女童穿吊嘎被民眾拍照上傳「爆料公社」線上社團,進而引發媒體跟進報導,這事件引起許多討論。這類網路社團的存在是種素人的正義聲張,事件發展至今,也常看到不少民眾談論的起手式是說,人家也是關心,難道你要社會變得冷漠再來抱怨云云。

沒錯,做人不要太冷漠,「雞婆」的確是美德這事件若引起當事人或聲援者的激昂情緒,用意絕不是叫人別「雞婆」,而是說可否討論「雞婆」的手段呢?

支持女童有穿衣的身體自主權,以及,認為拍照上傳網路的民眾有著擔心孩子被「虐待」的良善出發點,這兩種看法不是非此即彼的是非題,對於這事件的討論,如果只停留在認為對方是鐵板一塊,是很可惜的,這件事有那麼多面向環節,怎麼拉開來看,有無更好的空間?我相信是有的,而且我還覺得有些傾斜。

有些民眾認為,這件事人家關心,立意良善,看起來爆料者開車,不方便確認,若真有受虐兒,寧可錯殺不願放過,社工也是職責所在,何必對人家這麼不友善?媒體就是這樣,大家知道就好。

我不免覺得怪怪的,這樣說起來,每個面向都情有可原,但今天只這樣講,原罪都在那個媽媽身上了嗎?只因為他跟我們一般認知的不同,他的教養觀跟一般以為的不一樣,所以過程中因立意良善所為之粗暴手段引起的不適感,他都要自我先消化了,整理自己的情緒,同理其他人的狀態,最好能對自己的教養理念侃侃而談,並且對外姿態謙卑,態度和善的聖人模式,才能被挺?

這就是我覺得的「傾斜」。比方說,我們習慣的中立就是左右邊看看,各打五十大板,所以會覺得(明明是弱勢的一方)陳抗者怎麼不溫良恭儉讓?人家(官僚)也只是混口飯吃。所以會看到當事人媽媽自述對社工的態度,讓人不舒服,無庸置疑對社工來講這只是一件例行工作,他也就是來關心,來訪視啊!所以大家理智上也都會覺得就給人家一個方便有什麼關係。

但是這是理智上啊!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未被告知就上網但自己被矇在鼓裡,然後社工來之前,就搞到街坊鄰居都知道社工要來看有沒有虐童,因此訪視前媽媽已經產生很高而且是覺得莫名就被定罪的精神壓力了!就算來的是社工,對這媽媽來講,登門者確實也是公權力跟公部門的代表,在這情況下,社會輿論還是很重視就算你沒錯態度也要好,姿態也要對,我才有挺你,是否也對這個家庭太沒有同理心了?這是誰比較有病?比較有罪推定?

我們也真會體諒體制內的人,包含社工,包含警察,都會說他們辛苦了!確實也辛苦,但體制內的人是否真的只能把自己當作這個龐大體制下的沒有意志跟判斷力的手腳?對於自己是「公權力的代表」這件事情可以有更多警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受託)權力更加的謹慎?以此為例,如果沒有通報前科資料,是否可以先旁敲側擊,對於當事人有更多的寬容?(啊如果主管堅持要訪視那就是另一個當今官僚議題了!)這些都是我認為身為體制人可以多多思考的空間。

我也從當事人媽媽的文章看到,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報導就刊登了,要拜託撤銷很難,三推四阻的,但是隨意問個幾句,哇賽就又產出另一篇報導。我好奇,這報導的公共利益為何?當然可以再問是什麼結構導致現在媒體生態長這樣?真的關心有無虐童的話,作為媒體可以很輕易的查證吧!可是我從網民從媒體的反應,很懷疑他們真的有想知道,這個跟我不一樣的人已經在喊冤了!當事人媽媽跟小孩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嗎?如果說記者都要打定主意要寫另一篇報導了,將媽媽跟小孩的想法放入,才真的有對話的空間和機會吧!結果一個路人醫生說的話還比當事人所佔的篇幅多,醫生說的話,除了用「專家學者」立場「偽平衡報導」好幫忙鄉民來定罪以外,我還真看不出什麼幫助。

拍完照直接PO文就不用說了,放棄直接溝通跟確認的機會,似乎也沒思考有無更好的方式,就用可能是想要上網尋求認同取暖但實際上就是公審的爆料,對!又是寧可錯殺不願放過,但是這些爆料告狀文化中傷害到的信任,所付出的無形代價,哪個最後不是整個社會要共同承擔。

我們這個社會,真的很重視姿態,尤其是爭議事件,總可以勾起大家各自不同情緒,在情緒中,就很需要被同理,毛被摸順了,才有機會對上話;也有個隱性思維,寧可錯殺不願放過,若是為你好,手段粗暴一點沒關係,這些都是被權威壓制慣了的反應,也是威權時代的遺毒,但我們是否常常忘記,台灣現在是個民主社會,每個個體都值得好好被對待,倘若常不加思索地跑出前面這些思維邏輯,請提醒自己,下判斷前慎之。

有些民眾認為,吊嘎小孩只有歲,怎麼可以聽他的?歲小孩有沒有他的主體性?當然有!是否我們社會太習慣忽略孩子的主體性,導致我們即使長大了,也不習慣自己有,當然也不相信孩子有。所以不管孩子幾歲,都會懷疑他的自主權,他的自由意志(快十八歲了自願參加火車趴一樣被懷疑自主權跟自由意志,是不是!),但如果從小就願意接納孩子的主體,不用懷疑,從會表達(非語言)開始,孩子會一直讓你知道,他有主體,他有他的判斷。

父母比誰都還希望孩子穿上衣服,省了週遭人口舌,降低生病風險,但我們也無法抹滅,去維護孩子的主體以及讓他學習判斷跟自我負責,也是重要的一課,孩子的身跟心的成長,同樣都是教跟養的重點。


在這當中,照顧者的主體跟孩子的主體必然就是拉扯著同步長大,這裡面不是你輸我贏的關係,而是共同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法,這次這件吊嘎,也許就是暫時權衡下的方法,也因為每個照顧者承擔條件不同,界線不同,每個小孩的個性跟彈性度各有差異,你家的好方法,不見得適用我們家,在教養上,真心推薦沒有最好的方法,我們只能彼此參照,找出有限理性下自己家夠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相關文章】


1 則留言:

  1. 真心覺得在現在這個社會中,
    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教養孩子真的如登天一般困難。
    即使夫妻間有了共識、甚至家中長輩周遭親友通通支持,
    還有整個社會這一關⋯
    真的是一代一代都有自己的煩惱⋯
    上上一代要煩惱生存問題,
    上一代要承受社會價值改變、再也不能「媳婦熬成婆」的不公平,
    我們這一代則要承受再一次的觀念落差以及上一代心有不甘的後果,
    我們的下一代又要承受什麼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