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沒關係,你在挑戰一件你不太會的事…】

                                                                            圖文:陳怡伶

最近,有幾次和孩子打羽球的經驗。

一次和一個小六的女孩打羽球。以初學者來說,女孩算打的還不錯。在我們對打的過程中,女孩只要多次連續幾次沒有接到球,女孩會說:「啊!我好爛哦。」

我說:「妳沒有很爛,妳只是正在練習打羽球,挑戰一件妳不太會的事情。一開始打不到球是正常的,沒有人會突然變的很會打羽球。如果你十球你能打到一球,妳就試著去感覺十次打到的那一次,其餘的九次是為了幫助妳更會。」

女孩知道我對練習打羽球的正面態度,便很放心的跟我打羽球,不再花力氣在否定自己。

因為右手有舊傷,我便左右手交替著打羽球。
我們打的很愉快,過程中,我跟女孩說了一些話:
「這球發的不錯。」
「球都有擦到邊,代表妳抓球愈來愈近了。」
「妳好像抓到打球的感覺囉。」
「對,對,就是這樣。厲害!」
「雖然沒打到球,但姿勢一百。」
女孩愈打愈有信心,笑容也愈開,肢體動作也更加放鬆,不再硬綁綁。

女孩的媽媽也在一旁看著我們打球,女孩好幾次接連漏接了我的球,女孩的媽媽開玩笑地說對女孩說:「拜託,妳用右手還打不過人家左手。」我知道媽媽沒有貶損孩子的意思,只是想順勢肯定我居然會用左手打羽球。

女孩勉強擠出了笑容乾笑兩聲,卻不知道怎麼回應媽媽。
眼神中透露著失落、帶著許多無奈。那個眼神了,好像在說:「我怎麼樣就是不夠好。」「我可能很笨吧。」「我不是個打羽球的料。」……

我太清楚那眼睛傳遞出的訊息,因為,我曾經也是那樣的女孩。



另一次,是我和怡如到公園打羽球,
一個小三的男孩主動來找我們,希望他能跟我們一起打球。
我把羽球拍交給他,讓她和怡如打。

男孩完全沒有打羽球的經驗,看起來卻信心十足,躍躍欲試。
試著發球的時候,男孩會說:「我打的你亂七八糟。」雖然他怎麼揮都揮不到球。
接球的時候,他會大喊:「這次我一定會打到球。」雖然他接到球的次數很少。從男孩的打球的過程中,我發現男孩沒辦法專注在球的移動上,但花了很多力氣在虛張聲勢。

為了要讓男孩把節奏放慢,怡如說:「慢慢來,一顆一顆球來。」
過程中,怡如對男孩說:
「很好,已經擦到邊了。」
「不錯哦,有打到球。」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愈來愈厲害了。」
「哇,你手勁很強。」

男孩的姑姑也來了,坐在旁邊的盪鞦韆上,看怡如和男孩打羽球。
姑姑是個友善的人,對於男孩跟陌生的我們打球,生怕男孩會給我們添麻煩,便盯著男孩的一舉一動,給予叮嚀:
「球要放邊邊一點,不然你會踩到啊。」
「球怎麼用丟的呢?」
「你有沒有在看球啊?」
「你看姊姊打的多好,你什麼時候才能跟他們一樣?」

怡如一面跟姑姑說:
「我不介意,沒關係。」
「他第一次打,能打這樣已經打的很好囉。」
「他很願意嚐試,我覺得很好。」

又一面也跟男孩說:
「這球打的很好。」
「你接到球的次數愈來愈多囉。加油!」
「沒關係,慢慢來。」
「很高興認識你,今天我們是球友。」

我在旁邊看著,有點理解了男孩的「虛張聲勢」的原由。因為多想要被別人肯定自己是個厲害的人,但事實上又不是,所以只能虛張聲勢。

虛張聲勢的語言我並不陌生,在帶小草旅人共學團時,我常聽見孩子們這樣的對話:
「我最快。我是全班跑第一快的。」
「才怪,我們班的✕✕✕跑的比你還快好不好。」

「我可以從兩樓跳下來,你相不相信。」
「我才可以咧,我可以從三樓跳下來,真的,我有跳過。」

「你弱斃了!」
「你很笨耶,連這個都不會。」
「這個有什麼了不起,我早就知道了。」
「我有這個,你有嗎?哼!」

孩子們的語言,充滿攻擊性、充滿挑臖意味。
他們無非是在像全世界宣告:「我是最厲害的。」「我比誰都還強。」「別人都不是我的對手。」
可是我知道,他們並無意攻擊別人,他們只想證明自己。孩子們以為只要貶損對手,就會顯得自己的厲害。他們想證明自己厲害,想證明自己很強,想證明自己可以。
他們要證明自己擁有十八般武藝,並不是單單只為了要炫耀而已,而是在他們小小的心裡,早已認為了:「我要夠厲害,我才值得被愛,大人才會愛我。」

事實上,他們並不需要把自己的厲害說給全世界聽。
事實上,他們也不需要捏造自己有多厲害。
事實上,攻擊別人,並不會顯得自己比較厲害。
可是孩子們並不相信「沒什麼表現的話,大人會愛我」。
然而,我深深能夠理解他們的不相信。
如果文化是這樣教育著我們,那我們其中的誰都很難脫出桎梏。

「你考試要考的好,我周末才帶你出去玩。」
「你要聽話,我才要買玩具給你。」
「你不把功課寫完,就不準看電視。」
「你敢跟同學打架,我就處罰你。」

在不斷的條件式的交換的教育文化中(威脅、利誘),孩子們小小的心靈,沒有辦法發展出判斷及去思考事情的本質。

事情的本質是:
.考試是為了幫助我們評量自己在學習上遇到了哪些需要幫忙的地方。
.寫功課是一種基礎練習,比如國語要寫生字,幫助我們有足夠練習的次數,讓認字、寫字成為一種基本的反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我們就能做更多的發揮,比如讀書報、創作、編故事
.不是打人就是錯(危急時,孩子的肢體自衛能力也很重要),而是打人要付出的代價太高。遇到衝突時,先想一想有沒有比打人更好的解決方法?

因為利誘(可能是心靈的渴望,比如出去玩的機會,也可能是物質上的欲望,比如芭比娃娃、麥當勞),因為威脅(常用句是「你如果不怎樣,我就」,可能會被打、或剝奪孩子某種熱愛的東西或情境),我們失去了思考事情本質的機會,也失去了陪孩子一起去面對困境、挑戰困難的情境。

好像孩子擁有了交換的條件和面臨了內心的恐懼,所有的困難就會一瞬間消失,然後長成了我們期待的樣子。 其實,不管是寫功課、考試考好,還是不打人,都是一種能力,孩子在當中面臨的挑戰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複雜很多。

最終,我們都期待孩子可以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小自寫完功課、大自實現夢想)。然而批評和要求孩子,並很難讓孩子從心裡長出力氣,去面對所有人生的困難。他也許會有所成就,但內心裡總有一個洞,期待別人肯定自己、希望努力被看見,正是這份在乎旁人的眼光,阻撓了自我實現的過程。甚至,一輩子追求著別人所追求的,而找不到內心真實的渴望,以至於和自身的天賦擦身而過。

我知道那份辛苦,因為我是這樣長大的孩子。

於是我跟孩子說:「你不是不好,你只是在挑戰一件你不太會的事情,願意挑戰的人是很了不起的。我陪你,我們一起試試看(想辦法)。」

我用這句話、用這個眼光,翻轉我內心裡的那個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