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共學記錄> Day2 釣魚、爬樹探險去】

時間:2013年6月6日
地點:高雄市新客家文化園區
01
 圖文:吳秋瑾
第二次共學, 一樣令人期待、令人興奮!
剛抵達營地時, 我依照上一次的模式, 選了同一個位置後開始拿出玩具, 並且把水與食物等物品都擺放好, 在一旁的孩子看到我放在地上的"擬真"小鍋子(市場買的最小size內鍋&小野餐碗), 也好奇的靠過來研究, 有人開始拾起地上葉子丟進小鍋中, 不過, 沒多久 ...... 小宇跑去別家(野餐墊)串門子, 小培則往另一個方向散步, 先是經過上次玩的"人體旋轉木馬大樹"爬上去自己繞了兩圈又下來, 然後一路往沒有去過的方向跑, 跑到園區緊鄰馬路的另一出口, 我陪他"跑"了很久, 才順利回營本部!看到我們回來的小宇, 很興奮的說:『我們要去看噴水池!!噴水池!!玩水~~』剛跑完的小培馬上進入狀況很興奮的拉著我跟大家一起衝向噴水池探險去.



開始不到30分 鐘, 孩子們主動探索環境、尋找新樂子的舉動, 馬上打破我腦中"跟上次一樣的範圍、類似玩法"的老人想法, 我心裡期待著"第二次會比較輕鬆"的念頭也被孩子們處處製造驚奇的舉動消滅, 不停止的探索、挖寶正是孩子們寶貴的天賦, 大人眼中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一棵樹、同樣的流水, 但孩子們總是有不同的玩法, 試想商業行為中, 同樣的產品有不同的應用, 隨心所欲可以製造差異性, 在商場上是多麼讓人羨慕的能力!
所以, 我陪著他們頂著高雄的大太陽繼續往前衝.
孩子們一路探險來 到了小溪流旁, 好像本能反應似的, 每個孩子都主動靠近用各種方法"摸水", 直接用手用腳下去、拿杓子去舀、拿樹葉去碰、拿樹枝攪拌 ... 每一個都好"專心", 我找了根粗大的樹枝插入混濁的水中確認池水深度, 他們認真在玩的同時, 我還是維持警備狀態, 擔心兩兄弟不小心哉入水中.    
用過餐後, 一群小孩又來到同一條溪流, 這次換來"釣魚". 沒看過釣魚行為的小宇也許以為釣魚就是要去"找魚", 他和硯很專心的蹲在小溪邊"找魚", 硯突然舉起手中的樹葉說:『我釣到了!』我被她開心的模樣感染也像看到大魚似的回應她:『哇!好大隻的魚啊!』.
除了享受"找魚"過程的樂趣, 樂爸提議"爬樹", 在場的孩子都興奮的大叫:『好好!我要!我要!』就這樣上上下下每個孩子平均爬上去四、五次, 沒有一個說不要爬!
在池水中泡腳挖寶、攀爬上樹枝後坐著吹風, 今天嘗試了好多令小宇著迷的"第一次", 雖然小 宇在跨上分岔樹枝時因為腳不夠長有點吃力, 但他還是很努力讓自己爬上去(感謝樂爸的協助), 宇喬了個比較不害怕的姿勢抱坐在大樹上, 在樹上坐了很久, 下來後又去排隊想再繼續爬, 有害怕、有新奇、有好玩、有興奮 ... 也許是宇(3.11ys)第一次爬樹個感覺. 
和其他孩子&媽媽在另一區玩的小培, 似乎也玩得很開心!看到我和宇出現立刻飛奔過來撲向我懷中, 哥哥興奮的分享他爬樹體驗, 小培又叫又笑好像也在敘述著他好玩的事情!
今天, 又是滿滿開心的一天!
<共學討論>安全問題 - 因為危險而禁止的範圍定義是什麼?
園區內有一座小池 子, 上面搭建木頭的小曲道, 孩子們一看見有噴水池的池子就很興奮的在小曲道上面追逐, 後來, 又很好奇的站上曲道欄杆上, 伸長手想摸摸圓形的救生圈, 雖然後來孩子們都安全的下來, 也沒有人在小曲道上跌倒 or 掉入水中, 但當下, 一邊跟著小培跑、一邊又看著小宇站上欄杆, 我心裡除了擔心安全問題, 也在想"可以這樣站上欄杆嗎?"
在場的三個媽媽當下沒有立刻阻止孩子們的動作, 在追逐幾圈後提議孩子們去另一頭找其他同伴, 離開這一區我不知道"是否安全、是否適合孩子們"的木曲橋.
(我心中很感謝潼媽&硯媽當時也在一起互相照應, 不然, 我一個人可能就直接把兩兄弟帶離現場)
不過, 在第三次、第四次、幾次共學後, 我發現孩子們在探索陌生環境時, 除了好奇也多了一份謹慎, 還可以從三四歲等較大的孩子臉上看到"策劃"的表情, 要怎麼通過小流水、要怎麼爬上爬下、要怎麼去探險 ...
我突然覺得『這樣很危險!不可以xxxx!』一次、兩次禁止、甚至完全禁止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說的是我們, 但孩子體會不到也很難感受到.
而每一次共學面對 不同的環境, 讓孩子在接觸大自然的環境下用身體去體驗什麼是會讓他不舒服的、可能不安全的, 就像剛開始共學時, 赤腳的孩子踩到燙燙的地面, 有的哇哇哭了、有的跑回來穿鞋, 後來, 孩子們也踩過石頭地面、草地、磚地 ... 孩子開始對地面敏感, 他們也會出現小心的動作, 會知道不是所有的地面都是光腳可以承受的, 小宇赤腳時還會主動走較好走的地面. 這樣的經驗還會延伸到孩子們探索其他新事物, 他們自然擁有對環境謹慎的態度, 勝過我們以安全為由去禁止的苦口婆心, 而我們的處處禁止也可能阻斷孩子們培養對環境敏感能力的機會. 
在幾次共學後, 我用討論的方式取代我想介入說『不可以』的動作, 未滿兩歲的小培也會很認真聆聽參與討論, 時而表達簡短回應, 互動的過程更讓我體驗到我們真的是" 共 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