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5個幼童不願聽話的原因


原文出處: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3/01/5-reasons-toddlers-wont-follow-our-directions/
 (*)是我自己加的附註。

譯文:
父母親常問:『為什麼孩子不聽話?』其實父母真正想問的是:『孩子為什麼不遵照我的指令做?』
事實上,孩子一直都在聽,從一出生開始,他們就學著去瞭解每個字句的意義,並且跟隨直覺去解讀話語背後的意義。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可以很快的發展出想法跟意見,以及自己的意願。嬰幼兒通常能夠瞭解大人要他做什麼,只是往往會選擇做相反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原因:


1. 小孩跟大人沒有『連結感』(*那種親密跟相互信任的感覺)
孩子跟大人沒有連結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大人會用懲罰或欺騙的方式來對待小孩(有時候可能是不自知的),而不是以一種尊重,引導的方式來讓小孩知道我們的期望。

我們很可能把小孩在那個年紀自然會有的抗拒態度誤以為是自己的問題。這個我們深愛,並會為他付出一切的孩子,怎麼可以在我們跟他講了幾百次不可以了之後,還故意不服從,故意讓我們失望(比如說打弟弟)?他是不是不愛我?

事 實上,孩子不斷的重複他們的反抗行為正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我們的愛。他們覺得自己不被喜歡-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的卻是誤解跟責罵。我們控制孩子行 為的方法(通常包含著大人的憤怒與挫折)可能讓孩子覺得很不舒服,迷惑,甚至恐懼的,而這樣一來又更加強了他們的失序行為。孩子的這些衝動行為通常會持 續,不斷重複,直到我們願意去接受孩子所傳送出來的強烈訊息:請當一個溫柔的指導員,請幫助我再度感覺安全。

2. 語言不夠用
當 一個11個月大的孩子打大人的臉時,剛開始我們還會微笑以對。但如果孩子繼續打下去,我們可能會說:『喔,不可以打人喔。『這樣我會痛耶!』這個寶寶是突 然間的變邪惡,或不愛我們了嗎?當然不是,顯然寶寶想要表達什麼,但就就是無法以語言的方式說明自己要什麼(*即使已經會開口說話的孩子,很多時候仍然是 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跟想法的)。因此,我們可以溫柔的握著孩子的手,冷靜的跟孩子說:『我不會讓你打我,這樣我會痛。』如果小傢伙還是不停的要揮手, 那麼我們還可以加上『你現在沒有辦法停止打我。所以我要把你放下來。』

這時候把他放下來,孩子可能就會開始哭鬧。如果我們能夠不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這時候我們清醒的理智可能會告訴我們:『阿,孩子昨晚沒睡好。所以即使現在還不到午睡時間,他可能已經累了。這就是他要傳遞給我的訊息。難怪他會不停的打人。』

如果我們知道,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明確的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就能夠看到要用語言來讓孩子遵從我們的指令其實是有些荒謬的。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期望表達的更明白一些,透過帶領孩子做一遍,但一定要用溫柔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沈默不語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
有 時候,父母會以為自己講的話就已經足夠了,要不然就是一言不發的帶領孩子做一遍,這樣會給孩子一種感覺,就是父母是出自同情憐憫才帶著孩子做(或不做)事 情的。例如,當孩子不肯收拾玩具時,父母告訴孩子自己會傷心,或者當父母與孩子陷入權力掙扎時,父母覺得受傷甚至哭泣起來。這樣的反應,不但沒有幫助,而 且會讓孩子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並且產生一種不健康的責任感(*父母的高興或不高興,是孩子的責任)。

3. 我們不夠有說服力,不然就是過度激動
『只要父母不是真的相信某項規矩的價值,或是害怕孩子不願意遵守,孩子很可能就會不遵守。』
我們教導孩子(*請孩子做或不做某些事情)的態度會決定孩子願不願意遵守。父母必須練習有自信,就事論事的傳遞訊息,記得在句子的結尾以肯定的語氣結束,而不要說『好嗎?』(*說『好嗎?』意思就是,孩子可以選擇說『不好』。)

父 母也應該練習沈靜面對孩子的行為。除非是孩子有明顯的立即性危險(比如說過馬路的時候),否則,不要輕易的跟孩子大聲尖叫說『不可以』(*比如說孩子要去 碰什麼髒東西,那個洗一洗就好了,不需要過度緊張),或者當孩子在公園玩到不想回家時,不要去追著他跑(*越追他越覺得好玩,越是不想回家啊)。如果我們 不能沈靜從容,有自信的面對孩子的行為,跟孩子之間的拉扯就會變成一場戰慄遊戲。

沈靜從容面對孩子的抱怨和尖叫,或是講髒 話的行為,也很有效。只要我們不要賦予這些行為影響力(*不是不處理,是不要大驚小怪),孩子就有可能停者抱怨或尖叫,可以冷靜的跟孩子說『這樣好像太大 聲了。』,或是『那個字是不好的字。可以請你不要說嗎?』(*不過講髒話這件事,可能要另外討論。基本上原則是一樣的,不要讓孩子認為,他用這種方式可以 得到你的注意力。不然當他需要你的注意力時,可能就會一直用這個方式來傳遞他的訊息:我需要你的幫忙!)

4. 我們教導過度了
沒有人喜歡被人家指揮來指揮去的,尤其是小嬰兒(或是青少年)。盡量給予孩子選擇跟自主權。孩子一出生,就喜歡積極的參與。讓寶寶參與決定的過程,請他們協助你排除困難。

給 孩子足夠的自由遊戲時間,讓他們去自由的大吼大叫,之後我們要對他們做出要求時,他們才比較願意配合。當然,我們一定要記得去認同孩子的想法與需求,比如 說:『我們在外面玩的真的很開心,我能瞭解你不太想要回家。但是我們必須回家了。』(*關於孩子玩到不想回家,上次共學時有經歷過,我另外再寫一篇)

5. 孩子其實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好事,因為那表示孩子正在跟隨著自己內在的需求,在玩耍,探索中學習瞭解這個世界。

『我 女兒2.5歲。每次去參加活動時,她總是無法安靜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她總是一下子就開始在寬闊的空間裡跑跑跳跳,唱歌跳舞,而其他的孩子則是會乖乖的坐在 母親身邊。我該擔心嗎?還是應該放手讓她去自由探索?還是要想辦法讓她安靜下來,請他跟大家一起看活動表演(或聽故事)?』

恩... 你覺得呢?

附註:在此文的回應中,有一個媽媽提到,孩子的大腦對於負面的語言是傾向不接受的。因此,直接跟孩子說你要他做什麼,會比跟孩子說不要做什麼來的有效果。比如說:在馬路上,跟孩子說:『請跟著我一起走』,會比『不要跑太遠』會來的有效果。
(*事實上,在語意上也清楚很多不是嗎?太遠,到底多遠算太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