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累人的假日共學團


文:Giovanna Jo
參與假日共學已經兩個多月了。這段時間以來,對於共學慢慢有更多的認識,當然也時有疑問。昨天的共學,則讓我非常感動。

時常想到『甚麼是共學』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總是發現很難用言語完整的說明清楚。昨天,我們在228公園的表演舞台上避雨共學,旁邊有很多其他族群,也有其他家庭也利用這個舞台躲雨。我想,從他們的角度看來,我們不就是一群家長聚在一起,小孩們玩一起。

這樣跟一般的Play Group到底有甚麼不一樣?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很久。於是我趁著每次共學的時候,找共學的父母聊聊為甚麼他們願意來共學。

說實在的,共學是很辛苦的(每次共學一天之後,我就得休息一天來恢復體力)。因為在共學團裡,我們期望父母學習放手,讓孩子去體驗,給孩子自主的學習空間。

說是這樣說,要做到還真的是不容易。給孩子自主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去體驗,意味著眼睜睜的看著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受挫,生氣,難過,甚至於哭泣。大人所能做的,只是理解跟陪伴。然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直到成功。

光 是這樣的理解與陪伴,其實就需要非常多的力氣。孩子有各式各樣的需求,一下要這樣,一下要那樣。想要喝飲料... (但明明飲料對身體不好),想要在遊樂場多玩一會兒(明明就已經該回家了)... 一方面我們要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另一方面我們明明又知道孩子做出的決定對自己不見得好...

很難,真的很難...

可是這麼難,卻還是有這些家長願意嘗試走這一條路。為甚麼?尤其是假日共學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平日需要工作的雙薪家庭。平常上班都已經很累了,假日還要出來共學!

有 一對父母,就像大多數的我們,是在打罵教育下長大的。在接觸共學之前,當然也是用自己唯一懂得方式在對待孩子。媽媽說,會想要來共學,就因為不想再看到孩 子苦苦哀求著父親不要趕他出門的場景。共學之後,孩子當然開心快樂的不得了。但對大人來說,卻是苦難的開始啊!要放掉來自原生家庭的觀念跟習慣,有多困難 啊!尤其是在每天下了班之後,拖著疲累的身體與被壓榨透支的腦袋,回到家裡,哪裡來的體力去面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啊!大人也有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的啊!

尤其是這位父親,他是在嚴厲的打罵教育家庭中長大的,凡事都有許多規矩。對於像我們這種一直想要打破規矩的想法,我很難想像他是如何讓自己接受這一套『驚世駭俗』的想法,又或者這位太太是如何說服先生接受的?

在 昨天的共學中,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位父親的努力。他真的非常的努力在放下自己的那些規矩跟既有的想法,很努力的想要與孩子們建立連結,努力嘗試另外一種 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或許,這位父親還沒有辦法說服孩子不要買飲料,還沒有辦法說服孩子離開遊樂場。但是光是這樣的願意與努力,就讓我非常的感動了!

這位父親加入共學團也才不到半年,就能夠有這樣的改變,著實讓我驚訝!我想,一般的 play group 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功效吧?

孩 子的感覺是很敏銳的。而且我相信他們也很清楚明白環境中的氣氛意味著甚麼。在共學團的氣氛中,我們努力製造輕鬆愉快的氣氛,大人帶領著孩子進行遊戲,或讓 孩子們去享受屬於自己的遊戲。即使孩子們發生了爭吵哭鬧,也不會有緊張焦慮的氛圍(沒有人會因此而受到責罵或處罰),反而是關心跟同情(發生了甚麼事情? 有沒有需要幫忙?)。因此孩子在心情上大多都是放鬆的。

或許是這樣的氛圍的影響,也或許是因為下雨天,大家一起躲在相對狹小的空間中,昨 天我居然輕易的讓幾個原本互不認識的男孩子們(3歲左右)玩在一起(假日共學團兩個禮拜才聚一次,有些孩子還不是很認識彼此),而我所做的只是簡單的為他 們彼此介紹,告訴他們可以交換玩具來玩,或者一起玩像是丟球這種團體遊戲。我猜想,那是因為孩子們已經知道在共學團裡的大人小孩都有一些基本的共識,讓他 們覺得對於即使不太熟識的人也不需要太過防備,因為我們會教導孩子物權的觀念(要玩別人的玩具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也會教導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基礎(要尊 重別人的想法與決定,不能強加自己意念在別人身上)。

不曉得是不是這種氛圍的影響,昨天有個孩子在吃著他愛吃的零食時,也順手餵給一旁不 到一歲大的弟弟吃,一切是那樣自然(並沒有任何人要求他)。看到母親驚訝的臉,我才知道原來母親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這個母親則告訴我們,孩子在家 時會詢問何時才要去『郭老師』那邊。顯然孩子對於共學是有一個特殊的印象的(很多假日團的孩子都會想要知道甚麼時候才要共學)。等到要離開時,不像第一次 共學時那樣依依不捨,不肯離去,當我們跟他說『下次再一起玩』時,他帶著滿足的笑容,跟著母親的腳步,滿意的說出了:『再見』。

說真的,我相信有很多人認為我們這樣的想法與理念『太過於理想化了』。要看懂孩子的需求,照顧滿足孩子的需求,跟孩子商量,給孩子選擇... 怎麼可能啊!那有多累人啊!

說真的,我一直認為這是父母自己的選擇。你當然可以選擇忽略孩子的需求,讓自己便宜行事。也可以選擇改變自己,改變自己與孩子的相處與溝通方式。但在做決定之前,請你先想想:你想要的家庭生活,是個甚麼樣的樣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