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字詞之間,留點空間

文:口天娟(台中平日四團)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字詞我不太會跟孩子說,那樣的字詞有些是權威下的產物;有些很籠統,很難解釋,很難定義字詞表面的價值觀,很需要討論,甚至很需要體驗、有感受後,才能討論;有些字詞需要從不同角度反複思辯,有些會因應環境、時代、社會步調等等的種種不同再反複思辨討論……。通常遇到這種字詞,孩子小剛牙牙學語時,這些字詞我盡量不說;孩子現在較能溝通,我盡量用討論的,不把話說死,留著空間可以讓小孩思考,大人也重新再自我思考。

這些字詞有哪些?

像是「乖」,到底什麼是乖?誰定義乖與不乖?聽話叫乖?那聽誰的話是乖?聽大人的、有權威的、小孩的?要小孩乖的用意是什麼?當小孩服膺於大人權威乖時,他如何學會對話?如何對抗社會總總的暴力及不合理?大人又如何演繹對話並與小孩做練習?

「禮貌」,什麼是禮貌?誰定義禮貌?大人說,沒打招呼沒禮貌,禮貌只限於打不打招呼嗎?但大人沒經過孩子同意就任意摸、抱,這是有禮貌?大人說「請、對不起、謝謝」是一種禮貌,若孩子學會的只是表面的說「請、對不起、謝謝」,那麼這樣的禮貌用意何在?

「尊重」,什麼是尊重?不聽他人意見想法,只想用自己的價值觀強迫他人接受,這是尊重嗎?如果沒讓孩子親身體驗過何謂尊重,亦即大人運用權威壓迫而非尊重其所想所選,他如何尊重自身的各種感受、理解尊重、尊重他人?進而談起為自身選擇負責?還有好多好多都可以好好來討論。

這時,也讓我想到「文明」與「野蠻」,文明與野蠻到底由誰定義?怎麼定義?我們要說衣冠楚楚、遵行道德禮儀、有著先進科技是文明嗎?那麼曾幾何時有人想過,那些看似文明的背後,其實有著不善待其他生物、對大自然環境的粗暴及野蠻?包上我們所謂文明的糖衣,穿上人類的傲慢及自以為是的貪婪,污染水源、破壞山林、使原本有居所的生物沒了居所甚至滅絕。而那些被歸納為野蠻、不文明的部落社會呢?真的不文明嗎?他們也許衣不蔽體、用最原始的方式過生活,但,他們尊崇著老祖先的遺訓,沒有文明人自以為是的傲慢,尊重他們生活週遭的一切,感謝能讓他們溫飽的大自然,使一切生生不息,令他們享用不盡。仔細反覆思考,到底文明野蠻能怎麼評斷呢?用什麼角度評斷呢?在現今資訊迅速擷取的時代,有時,我們是否太輕易的在未深思熟慮的狀態下評論,自以為文明,其實正野蠻的對著身邊的人、事、物?


【延伸閱讀】

20161015,林秀怡,教導與體驗
20140314,Polian Ong,從孩子的語言使用發展講起
20170303,Burtina Huang,「正義魔人」的道德憤慨感所為何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