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你可以去脈絡,也可以貼標籤。

文:楊鎮宇(台北平日六團領隊)
圖:Burtina


親子在公共空間承受的壓力,這一題對許許多多的親子來說太常面對了,只是社會大眾看到的都是很片段、很擷取的某個畫面,然後就做出評判。

要是用打罵威脅恐嚇來對待孩子,可能不會遇到太多麻煩,因為小孩早就服服貼貼了。

但選擇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的家長,尊重小孩,關注小孩的心情起伏與思維轉折,期盼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奉行不打罵教育的家長,在自己的家庭內,願意自己承擔與孩子互動的種種「麻煩」,但是到了公共空間,又是另一回事。只要沒有立刻、馬上要小孩就範,把小孩擠進「社會常規」中,就會招來路人異樣或關切的眼光,甚至直接干預,甚至拍照、上傳網路,訴諸媒體公審。

從去年底的台北捷運尿布小童事件(2016年11月),今年初的台中吊嘎女童事件(2017年2月),還有最近的台北車站裸身女童事件(2017年9月),都是類似的脈絡。

當小孩在某個時刻的模樣沒有符合「社會常規」,例如「在捷運穿尿布走動」、「冬天在媽媽的機車上穿薄一點的衣服」、「在街頭裸身等候爸爸來接」,在這些片段時刻中,媽媽跟爸爸可能正在想方設法跟孩子互動,就被路人圍觀、檢視然後拍照、上傳到網路,然後就像被擷取畫面一樣,定格在「小孩不符社會規範」的瞬間,呈現在世人眼前。於是世人就理所當然的批評家長放縱小孩、指責家長管教無方,認為小孩年紀這麼小懂什麼。


如果你不認為小孩的需求有什麼重要的,你可以「去脈絡」來理解你遇到的情況。

如果你無意理解家長與孩子正經歷什麼樣的歷程,你可以盡情地「貼標籤」。


當路人或網民面對「兒童在公共空間的模樣不在社會常規內」的情況時,常會展現出非常活躍的想像力,我覺得這些「類比的想像力」的背後來自於一些期待跟擔心,以這次台北車站女童裸身情況為例,很多人在談「尊重」,接著提出「尊重自己不想穿衣服,但是沒有尊重路人呀」的評論,然後得出「你小孩以後要吸毒、殺人、跳樓,你都尊重他嗎?」這樣的結論。
這可說是一種想像力的飛躍,這過程中,想像力之所以能如此的躍動,支撐這般飛躍的能量,我認為就是上述我說的一些「期待跟擔心」。但是,關於那些是路人或網民的「期待與擔心」,你若不說,我們又怎麼會知曉呢?

你如果擔心,你就說你的擔心,當你說「這些家長沒有在教小孩」時,我無法了解你的擔心。
你如果有期待,你就說你的期待,當你說「這些家長太寵小孩」時,我沒法了解你的期待。

我們要跳出「打罵壓制」與「放任不管」的單一天平。

雖然遭遇異樣的眼光,輿情的壓制,我們還是會持續努力,當我們選擇不打不罵,不等於放任不管,我們總是這麼相信著,不打不罵,只是教育的起點,並不是終點。
我們要打破「個人需求」與「社會規範」的虛假對立。

一個無法也無意容納社會成員的狀態與需求的「社會規範」,要來何用?難道我們還要複製一個又一個無法整理自己狀態不會表達不會溝通不知變通遇到上位者就卑躬屈膝遇到弱勢者就擺出權威模樣的「人」嗎?難道我們嫌活在這個「社會規範」中的「空心人」還不夠多嗎?

關於親子在公共空間的壓力,共學團人的日常生活經歷過無數次的磨合與拉扯,列舉幾篇我們共學團的文章庫存,已有許多積累。

如果你無意理解孩子的狀態,你不需要讀這些文章,你可以繼續去脈絡地批評,繼續貼上任何你想貼的標籤,繼續維護你心目中的「社會規範」。


1.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媽媽在公共空間感受的壓力
文/圖:林筱茹(新竹共學平日三團成員)

帶小孩真的很累,對吧。但是為了孩子好,我們又不能整天關在家裡。說實在,待在家裡還比較輕鬆一點。
累的是什麼?累的是孩子才進入這個社會不久,許多行為都需要大人教導。如果我們不教,就是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
這種無形壓力,會讓我們不自覺的要求自己必須做出「政治正確」的判斷。這種「政治正確」的判斷,有時是為了配合大人的需求與想法,而不是從兒童的需求來做為思考的出發點。比方說:打招呼、要有禮貌、坐要有坐相!
這些都是要在社會上生存必備的法則,而我自己也盡力讓孩子懂這些。
我相信,在車廂跑來跑去真的不恰當,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我也相信,不穿衣服真的不合時宜。
但是我更相信,這位媽媽需要的是協助,而不是批判。


2.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很複雜的這一切,就是共學】

有位很和善,一直帶著笑容的乘客阿伯,開始跟郁三歲多的女兒說話,我知道他沒惡意,他觀察很久了,一直是笑着的,不過他的經驗裡,可能沒有學過如何對孩子尊重,他指著郁故意對小女孩說:「那不是妳媽媽…」女孩站在椅子上趴向椅背跟他對話,女孩說:「是我媽媽!」
乘客阿伯:「那個人說不是妳媽媽呀~」女孩說:「是我媽媽!」(這個對話來回兩次或三次)郁說:「我是她媽媽啦~」乘客阿伯:「我是騙小孩子。」郁說:「她嚇到了啦,想說從出生開始我就一直是她媽媽,怎麼會突然不是呢~呵呵呵」
郁有著招牌溫暖笑容及笑聲,既不失自己孩子立場又不得罪人,明確傳送了自己的觀點。


3.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與其當正義魔人,不如當個「正義使者」!
文、圖:李英滋(台北共學平日六團成員)

我很期待社會有越來越多真正的「正義使者」做出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直接走過去,問句:「你還好嗎?需要幫助嗎?」或者是閒聊幾句都好,而不再當個只是拍照上傳公審,然後引起輿論爭議的路人甲。


4.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粉紅色的小花
文/圖:江敏榕(高雄共學平日四團領隊)

我當下的作法是,陪伴小孩,遞朵粉紅色的小花,簡短的互動,讓這位母親卸除些壓力,好好完成手上的事,不需要打罵孩子給路人看,然後也願意相信,其實我們可以有不同方式看待孩子、陪伴孩子。
共學其實是種世界觀,孩子時常是大人成長的推手,一起練習理解他人與世界的方式。ㄧ個被理解的人,在某些時刻,能不能在他的心中長出一些能量,願意努力去理解他人呢?這些年,我和許多家長一起朝這方向練習,從這些大人與孩子們的身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也願意一直這麼練習著。


5.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搭計程車時,小孩一直大聲唱歌,怎麼辦?
文、圖:李荳芽(台北共學平日六團成員)

跟路人阿嬤、計程車司機的互動經驗,讓我有了些體悟,如果我希望整個社會能更加親子友善,那麼我要練習多釋放出與人對談的空間,多瞭解才有改變的契機,所有的改變都是從每個當下一點一滴累積起的,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