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為什麼不一樣!

文、圖:林胤陳(台北假日五團領隊)



2017年7月30日是星期日,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說好的颱風假來了,卻無風無雨烈日當空,彷彿前一晚的大風大雨只是大型的戶外電影院。

氣象預報上說明了,這是兩個颱風之間的空檔,當天的傍晚第二個颱風就會再進入台灣的南部。

前一晚,可頭已經因為要去買餅乾,我們一起穿著雨衣沿路感受著風雨到超市,今天又因為取消的共學的行程,而有了一天的空檔:下午,刻意錯開了烈日,騎車往石牌的路上,還是有一些路樹被風雨吹倒,邊騎著車邊指給她們看,可可問:「為什麼有些樹會被吹斷?有些沒有?」

我重複著她的問題,覺得很有趣,心裡想著“這樣子的差異,她是怎麼有感受的,然後在心裡提出疑問的?”

對於世界的不一樣,好像不需要走太遠,也會有感受,不過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難道對孩子來說,“家”的室內環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可以把“家”當成一個定位的座標,然後往外去探索,試著去定位其他的相對座標?這是一個好的假設(恐羅火車梗)。

晚上,有機會獨自帶著圓頭出門,騎車經過一顆路倒的樹,我們在樹的旁邊停下來,圓頭伸手摸了原先是樹頂位置的葉子,他邊摸邊說:「ㄟ爸,好酷喔,你看,有味道耶!」

心裡盤算著他摸到就會說要走了,事實的發展,是他繼續用手在感受這顆平常出門都會經過的樹,只是目前的狀態是橫躺在路間……。

以為“家”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地方,這樣的理所當然沒有盲點嗎?

我們每天都以家為出發點,也以家為終點,對於日常必然經過的一切感覺到理所當然,一樣的樹,一樣的鄰居,一樣的公園…,卻很容易忽略的變幻的季節與氣候,日落與日出的方向,風吹進家裡的方向…。

孩子的感受是敏銳的,對於一樣的跟不一樣的,一定有所感受,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也可以是敏銳的;然後呢?

沒有然後啊!沒有要問感受這些要做甚麼,感受就只是感受,只是我們有沒有時間停下來慢下來去感受?去消化這些一樣與不一樣?

可能沒有……。

當天晚上在朋友( 盧宗榮 (Jung Lu))的臉書上讀到了一段話:

颱風應該是現代生活中少數可以連結古早生活的共同記憶,也是目前少數可以短暫打破生活規律的氣候現象,全島的人一起看天吃飯,最好恭敬,且從命。

深刻而且踏實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

20170804,陳界良,超讚的「自然體驗課」何處尋?
20130626,王思琴,生活中的存在與佔有~大腳小腳親子農學團共學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